遇上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一


提起來或算可悲,我的小學早幾年被「殺校」了,而中學,亦早已改了名字。


爸爸為我選中學,理由實在是怪。他說倘若書讀不好,也有「一技之長」,於是為我選了初中要必修三科「工科」的「工業學校」。在母校隔鄰是名字相若,另一所地區名校,從我後來得到的公開試的成績,我相信我應該有能力入讀那所中學。或許我有機會入到隔鄰的中學,我的成就會好不一樣呢!


我是第一志願獲派這所人看為「次一等」的中學。


但我卻是在這所沒有宗教背景的官校遇上耶穌、返了我的母堂、遇上我現在的太太、一起走上蒙召的路。


是中三時的好朋友向我介紹耶穌。他的話不算很有說服力,但因為他介紹我看「突破」的書,後來透過「突破」在商台的節目 - 「突破時刻」 - 決志信主。


在神裡面,沒有次等,只有最好的心意。

課室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二


在「筲工」的眾多課室,還是音樂室,給我最深刻的印象。


固然音樂是我兒時已有的興趣,但由於我並沒有機會學音樂,中學時甚至連合唱團也沒有入選。不過,基礎的樂理,例如五線譜上「FACE」四粒音,倒是在音樂堂學曉的。


這個課室給我最深刻印象的,是在其中舉行的學校團契。


未信主之時,我很「硬頸」,抱著「我又未信,點解要返團契」的心態,卻又「心郁郁」,團契進行時在音樂室徘徊著,想看看團契是甚麼一回事。


信了主,自覺有守住團契的重責。特別當時已經中六,想高年班帶著低年班。以一間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,由初中至高中有十餘人參加,甚至高峰時印象有接近二三十人,簡直就是神蹟。


雖然我們至終沒澎漲至走出課室,但小小的基督徒群體,能尤如耶穌所講的芥菜種,這就是由當時開始,深植我心的信念。


有許多在課室門外徘徊的明日中堅份子,正等待我們去邀請呢。

廣播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三


最近一次在安柱中學講早會,因寒冷天氣警告生效,學生都留在課室。於是,我便在校務處為大家「廣播」。


讀神學時有位印度籍同學說我的聲音很適合做廣播,這又是一次機會,讓我驗證一下。


廣播真的殊不容易。看不見聽眾的臉容、聽不見受眾的反應。不過在「廣播室」這小天地,又頗優悠自在、享受其中。


聽廣播的大部份一定不太專心,但留心的,又會因廣播這形式擁有更多思考空間。總有聽的人會得著益處,我當年也是聽廣播而信主的。


是「突破時刻」其中一晚的節目。會是復活節期間?我倒忘了。那時我在預備會考,一面溫書,一面因耶穌的捨身動容。來自遠方這位陌生人的聲音,來自心裡那深曉得自己聖靈的微聲,我作出回應、決志了。


此際,我也開始新一輪的「廣播」,透過這一系列新的文章分享。願意用網上的平台,傳遞神的厚恩。那管許多人一瞥即忘,神給我感動,我就為祂廣播吧。

曙光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四


中五預備會考的一個晚上,我聽著喜歡的電台節目:「突破時刻」。耶穌的捨身感動了我,我作出回應、決志信主。


我的家並沒分廳和房。睡床的另一邊,就是書桌。那刻大概是十點半,家人都睡了,整間屋的燈都關掉,只剩下書桌燈,和廚房那頭小燈泡。廚房和廁所座落在小露台,廚房在我書桌旁,兩步之隔。


曾幾何時,抱著「未信、唔會返團契」,卻對在音樂室舉行的團契好奇的我,決志之刻,感到一大釋放。從猶豫至清楚作出人生抉擇,尤如看見一陣曙光,前路清晰起來。


夜色漸深,實該昏暗。那刻,我走出小露台,懷著興奮的心情抬頭一看,廚房的那頭小燈泡,發出的光芒,竟顯得分外光明。我知道那是神的光,隨後還有兩次這樣認定「光」的經歷,其中之一,我蒙召要全時間奉獻。


得見曙光實在是美好。明白救恩,放下自恃,心靈得釋放。

上行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五


高中時每天我都會由家行路回校,每一程大約需要15分鐘。連同午飯時間回家吃飯,一日往返兩次,是上佳的運動,也是引發思想空間的好時機。


從柴灣興華村,穿越興民村,沿著柴灣道「上斜」直達「山頂」,然後到達學校。信主後,這些就是我「上行」的經歷,讓我靈命有所操練,學習與神同行。


詩篇中有一部份被稱作「上行之詩」,是以色列人前往耶路撒冷守節,因地勢上他們要「上行」,邊上山邊唱頌的詩歌。這「上行」也可比喻作基督徒靈命要不斷成長,向高處行。


初信主的我充滿了喜樂。口裡哼著詩歌,都是在教會學懂的粵語詩歌。那年頭是現代粵語詩歌冒起的年代,我們在青少年團契總是會唱著。有ACM的「齊唱新歌」,和凌東成弟兄的譯作。我信主後第一盒的錄音帶是佳音使團製作的「人生曲」,裡面每首詩歌都是我的至愛。


就在其中一個返學的早上,在其中一條斜路,上行之時我唱著「我已找得盼望」,在晨光初現之時,我再次感受到決志那晚看到的「光」。那是神溫暖的愛,祂救恩賦予的一份喜樂和盼望。


唱詩歌是我返團契最享受的其中一件事,而邊行邊唱,也成了自己的習慣。後來神給予靈感,所哼的曲調就成了一首又一首的創作、或翻譯詩歌。

同行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六


高中時每天我都會由家步行回校。獨自一人時,思想遊走又會創作詩歌。有時碰見相熟的,一路同行,暢談信仰也是一大樂事。


我有兩個比我低一級的師弟,是住在我同一棟樓的。是同校又是同一棟樓,自小已經常碰面。我讀書的成績不錯,早已鋒芒畢露,但聽他們覆述,一直對我的印象不好,信主前的我,面目表情態度,有點討人厭。


自從大家也信了主,在學校團契相遇,我們成為了好朋友。我甚至和他們說,跟師弟們的交情,甚至比同班同學更濃。


還有一個小師妹,於我印象更深。我中六那年,她才中二。返學校團契都是高班的同學,她是少數初中的份子,性格率直可愛,有尋真的精神。


栽培初信者的負擔,是由認識這班師弟師妹開始。幾位師弟還可以聯絡到,這位叫我印象深刻的師妹,卻已經失了聯絡。如沒記錯,她名字好像叫蘇詠儀。我在網上看見有位年青的醫生是這名字,但相中人應該不是她。我在Facebook或Google按這名字尋找,都沒所得。


我最希望知道的,是她還有信主嗎?她有事奉神嗎?若然當年同行的每段路,那每次傾談累積的能開花結果,我便感到無憾了。


如果聖靈感動她想起這個師兄,在網頁上尋找一下一定找到我了。如果可以,就讓神給我再勉勵一下他們。

呂兄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七


在我第一個事奉工場,與我同工的牧師最喜歡這樣介紹我:「這位是我們『男性』的呂教師」。


這見怪不怪,自小因著姓氏而得的花名,多不勝數,而大多都是我所不喜歡的,除了這個:「呂兄」。那是跟我住同一棟樓,我其中一個師弟對我的稱呼。與其說是花名,不如說是朋友親切的呼喚。


這位師弟很有趣,他天生聲音沙啞,說起話來聲音洪亮,唱詩歌時也很大聲。跟他一起唱詩歌,有許多難忘歡笑的時刻。


有首詩歌:「我要唱耶和華的大慈愛到永遠」。由「愛」字唱至「到」字,音階突然高了,他唱起來,不會收細聲量,制造出一種別樹一格的「拆音」效果。事隔多年,我每逢再唱這歌,都必定會記起。


彼此最後一次見面,是在他的婚宴上。好可惜,他那時已經沒有返教會,信耶穌的心也冷淡了。我這位「兄長」,也感無能為力。縱是如此,今天我仍然堅持在好些弟妹的生命中撒下福音的種子,能栽培多少個就多少個吧。


因而,在安柱堂被冠以「Tony哥哥」一稱號,我欣然接受,也為此而榮。

拙口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八


用「沉默寡言」來形容信主前的我,都算幾合適。這不完全是性格使之然,跟我的家庭背景也有關,容後分享。


信了主,心裡有許多跟別人分享福音的感動。之前分享有位神學院外籍同學說我的聲線適合廣播,也給了我很大的鼓舞。


只是,我始終不是一個口才了得的人。


在社會「打滾」這麼多年,雖然大部份時間是在較單純的「教會界」,我倒看穿了那些說話具吸引力、賣座的,始終是較受歡迎的。誰會選那會令你打瞌睡、感覺悶蛋的講員?雖然我們明知那不是講道最重要的一環,人的選擇總趨向這些,在這十年,「名牌效應」更加明顯。


成為了傳道人,人都以為是「靠把口搵食」的人,我都學曉「幾道散手」,令受眾受吸引。一方面是自我的改進,但另一方面,也成了一種試探。


神揀選那拙口笨舌的摩西。雖然在神選召摩西的過程,摩西的回應一點也不像拙口笨舌,那反而像是他推辭呼召的詭辯。但至少我們看見,神沒有揀選一個自以為口才了得的人,因為祂的工作真的不在乎這些。


保羅說:「上帝揀選世上愚拙的,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;又揀選世上軟弱的,為了使強壯的羞愧。」(林前1:27) 當我想起神呼召那本來是拙口的我,提醒我事奉有果效、能榮耀父神,是在乎甚麼。


憂悶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九


詩篇四十二篇其中一節,是我在團契生活的過程,最具共鳴的經節之一。


曾經在未信主時堅決不會出席團契的我,信主之後,幾乎每一個星期都會出席團契。原因是,我太喜歡返教會了。


只是「幾乎」,乃因為當爸爸一知道我信主,便開始威嚇我不可以返教會。這攔阻,逼使我停了一次返團契,因為那次缺席,前後十四天感覺甚苦。我連考「高考」時,也是每個星期六返團契的。


記得那次缺席之後「回歸」,跟團友分享經歷,才發現,並不是很多團友都著緊「不可停止聚會」。


「我從前與眾人同往,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,大家守節。我追想這些事,我的心極其悲傷。」返團契久了,試過許多人數淍零的季節,讀到這句詩篇,心甚是痛。如詩人描述,感到「憂悶」。


自此,在夢中會見「異象」,教會團契復興,人都響往一同敬拜神。夢境有時成真,卻依然只是「一場夢」。人多擁躍,許多時只是短暫的現象。我代入詩人的心境,為能帶領眾人敬拜神而喜樂;卻明白,人都是如此軟弱的,團契的精彩不過能令人短暫興奮。


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裡面煩躁?應當仰望神,因祂笑臉幫助我;我還要稱讚祂。」神就在我為團契感到憂悶的時刻,呼召我要起來服事,好讓祂的子民,能回家一同尋求祂。而祂的笑臉,成了我能堅持的動力。

傷痕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


初信主的頭幾年,我幾乎沒有缺席於週六的教會團契。除了那一次 - 爸爸知道我信主,威嚇我不可以返教會。


父母對兒女加諸的,的確會影響他們的一生。自小到大,父親從沒體罰我們兩兄妹。但言語上加諸的傷痕,留下的陰影更大、更深。


父親詞鋒銳利,縱然內容無理,於我仍無辯駁之力;即使據理力爭,他也聽不進耳。這是形成我自小寡言的其中一個因素。今日我對一些無理卻言辭尖銳、不留餘地的人,也會避重就輕、避之則吉。寧可忍讓,不願有衝突,有時甚至傾向「怕事」,都是源自成長中的傷痕。


我知道父親對我期望甚高,他其實也肯定我所做的。只是我從來不是親自聽到,反而是透過他在第三者面前的談論。我感到是這原因,我是期望別人肯定的,但是,又會對人當面的讚賞,表現得不自然。


縱然如此,神藉此感動我多肯定、讚賞他人。但因為我本身收到的「讚」並不多,有許多時候,我讚人,也不是最自然而然。


神也讓我留意到那些不被肯定的生命。而那些高言大智,受人擁戴的人,我自覺他們並不是太需要我呢!


由傷痕而生出牧養之情,是信主扭轉的生命情操。

在呼召我之處

(粵詞 by Tony Lui 1/2014)

Verse 1

是我主的聖靈 用愛環繞我心

用祢聲音引領 慈祥溫暖又甜美

平靜我心誰像祢


Verse 2

是我主的真理 導我離開疑惑

就算風急雨降 仍然心志未搖晃

明白救恩神是愛


Chorus

尋求是祢聲音 迷糊沒有灰心

來重拾我心志 靠著祢都勇敢

尋求是祢聲音 迷糊沒有灰心

仍然愉快歌唱 傾我一生獻上


Verse 3

願靠主旨意行 讓祢燃燒我心

未怕風急雨降 從來心志未搖晃

傳頌我主 惟獨祢


Bridge

朝何方奔走 都緊隨著祢

不管悲喜 依然順服

呈奉讚美 就從這地

朝何方奔走 都緊隨著祢

不管悲喜 不留餘地

呈奉讚美 令祢歡喜


11-1-2014 青崇live

http://youtu.be/heUYU674_94 


13-1-2014 錄音demo

http://youtu.be/biagpnAjlWo


喜歡這首歌有大概兩年了,知道它原是韓國的詩歌,普通話譯本不只一個,粵譯版也有。我這個版本以意譯為主,特別因為是副歌最觸動我的一句歌詞:「無論遭遇何事 依然揚聲歌唱」,在許多次敬拜時想到事奉中之苦澀,便知道神確要我回到祂呼召我的起點,定晴於祂最美的心意,因此我將副歌的翻譯,定位於此:「尋求是祢聲音(呼召)迷糊沒有灰心」!希望每個事奉的人、敬拜的人,重新得力、愉快歌唱!

勇敢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一


在一個不算理想的家庭環境長大,可以不學壞,而且蒙神的呼召,服事這一世代的年青人,是神格外的恩典。


在信耶穌以後,我決意要在家中活出美好的見證,才能榮耀神。


上文說父親詞鋒銳利,縱然內容無理,於我仍無辯駁之力;即使據理力爭,他也聽不進耳。但我在回應神的呼召,也有認真的尋求父親的「認同」。有兩次,我懷著極氈驚的心,勇敢的跟他分享我的蒙召和志向。


第一次,是我決定要接受洗禮。從被威嚇不能返教會,至我「要求」要接受洗禮,是一項信心的跳躍。雖然那時我已經成人了,但仍是位學生,在經濟上還要倚賴爸爸。我感謝主給我柔和且堅定的立場,那是第一次我跟爸爸誠懇地分享自己的心聲。感謝主,我接受洗禮的那天,爸爸也一同來到教會見證呢!(媽媽因為是天主教徒,她的反對反而激烈,而不願意出席我的洗禮)


第二次,是我蒙召要全時間奉獻,進神學院讀書。那時我已經出來工作,也要負擔家庭開支。感謝主讓我畢業後工作的幾年,儲了一筆金錢。在我跟爸爸分享我的志向,同時也承諾在我讀神學的那幾年,我仍會每個月維持一直承擔的家用。(那時比我年幼七年的妹妹,還未能負擔家庭的開支,我感恩神的供應一直足夠)


特別是這一次,是我平生以來,首次感到爸爸願意接納我的心願。這是我向神祈求的印證,因為我願意我的奉獻,同時在家中樹立美好的榜樣。



星河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二


平生有兩次向父親分享我的蒙召和志向。第一次,是我決定要接受洗禮。第二次,是我蒙召要全時間奉獻,進神學院讀書。


其實在信主不久,我已清楚認定神要呼召我。除了在決志的晚上、初信時行路回校途中,喜樂歌頌之時,第三次是在柴灣地鐵站等車時,再次經歷主的光,心裡作了一個禱告回應:我願意全時間奉獻給主。


在由第一次返團契,便在教會積極參與和事奉的我,渴慕能為神做更大的事。其實在信主一兩年後,我已有一個志向,將來能夠成為一位青少年導師,幫助年幼的弟妹,屬靈生命成長。


爸爸的反對是預料之內。要抉擇人生走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,所需要的信心亦相當大。


那幾年,Michael Card的歌深深觸動著我。他是一位很好的唱作人,將聖經神的話,活現在他的創作之中。尤其是舊約的部份(CD專輯 “Ancient Faith”),寫到聖經人物與神的經歷,更是令我扎心和感動。


其中在”Asleep on Holy Ground”這首歌,他提及雅各。雅各因著哥哥的懷怒,有家歸不得,要遠行投靠素未謀面的舅父,創世記28:10-22記載他在途中,拾起一塊石頭枕首睡覺。記得一晚我邊聽這首歌,遙望遠處,也彷彿像雅各一樣,有感前路茫茫。這片段,後來成了「讓我高飛」的第一句歌詞:「主讓我心有夢想,無邊黑夜裡遠看著星河」。


我太太問我,在香港這片土地,又如何看得見星河呢?這不也是人生的寫照嗎?在黑夜中我思想自己的呼召,立志向著一條未知的路,朝向一片未看到的星河進發了。


Asleep on Holy Ground 部份歌詞:

A stone for a pillow as hard as his head

He slept on holy ground……

God remains a dream to those who sleep on holy ground

未知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三


那是1994年,我跟太太(當時還是女朋友)譜下「讓我高飛」這首歌:「主讓我心有夢想,無邊黑夜裡遠看著星河」。


轉眼已經二十年。知道這首詩歌成為許多人回應呼召、立志獻身的激勵,是我意想不到的。


這首歌更令我跟一位已沒聯絡的大專同學,重新建立我們的友誼。因為他藉一位弟兄分享這首詩歌,再在網上尋索,方知這首歌是我所創作。


還記得我跟太太蒙召之後,一同參加了FES一個大型的「使命承擔營」,當年李思敬博士透過以賽亞書跟我們分享信息:「走那不知道的路」。這也成了我其中一句歌詞:「遠飛不知的那方向,總比平庸值得。」


少年不知愁滋味,回望事奉旅程,才深深體會「不惜翅翼斷」殊不簡單。雖然如此,我依然感謝神用這首歌鼓勵更多人獻身,道路是「不知」和「未明」的,但神會賜下信心。


因此,我在2003年為這首歌譜上第二節歌詞,是當時全職事奉五年的重要註腳:「從此甘心被祢使用,願為祢擺上,求用我一生。深願祢為我選取,前行的路徑,為理想飛奔。主我為祢使命立大志,為祢獻盡所有。」再經過了十年,今天再回望,一字一句仍是有血有淚。


這是我寫「在呼召我之處」粵語版的心聲:走未知的路是難的,按一般人有的年日,我走超過了一半。沒有回頭,前行不易。但願:迷糊,卻沒有灰心。

佳偶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四


再次用了一天放假的時間完成錄音、混音、出品。這次完成製作的,是譯作「尋求是祢聲音」,也算是這網誌系列的theme song。


我享受跟太太美好的默契,我們的歌聲,自然地融和一起。那是從「讓我高飛」的創作開始的,我倆在鋼琴面前,她彈起副歌的旋律,我填上呼應的信息:「讓我高飛,高高的遠飛」。


我們因為歌聲互相吸引。我第一個對她的印象,是在我團契導師的婚禮上,她美妙的獻唱。其後在詩班中相遇,她負責幫我們的聲部伴奏練唱。在教會的「聖樂觀摩會」,大家代表不同團契出賽,有一次在聯堂的聖樂比賽,她自彈自唱「一生不枉過」,奪得冠軍。


為配合教會升團的制度,是她親自邀請我調往另一團契的。對人的說服力和親和感,是她年青時已經顯露的特質。


與她的相遇與相知,叫我開朗、活潑和敢言起來。我們相互影響,不單在聲音上,更在性格、生命之上。


最感恩的是,我們一同走上奉獻的道路。同心前行,體會「二人總比一人好」。


必潔,我的佳偶,謝謝你,謝謝主。

邂逅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五


在「尋求是祢聲音」這首歌,我花上最多時間的,其實只是在後期製作。錄音方面,我們夫婦倆合共只錄了兩段合唱、一段獨唱、兩段和聲,都是在我們細小的「家庭錄音室」完成的。


這是我家其中一項為主的事奉。


必潔跟我一同的事奉,要數當年為教會自修室籌辦的福音營,我是籌委之一,邀請了她一同服事。記憶所及,當時大家返不同的團契,接觸不多,我可謂獨具慧眼。在「曹公潭」的營舍外,我們詳談,第一次交流彼此的心志。


在各自牧會的歲月,我倆反而甚少一同辦營會的機會。所以那次的合作,我十分懷念。


不過這幾年我們都在安柱中學一同帶領學生的「門訓」。平日的工作,人不一定留意、提及。謝謝太太的無私付出。


我們拍拖的日子,玩樂的時間也不多。除了一同事奉,我們會一起靈修、背金句。拍拖的歲月不浪漫,甚至拍拖的開始也如是。


因為在大家認定對方是拍拖對象時,我已坦誠的跟她說:我有感動要全時間奉獻。那是1993年,我們邂逅,一起前往那條不知道的路。

選擇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六


聽說以前有一些教會,會「按神的心意」撮合一些弟兄姊妹。若今日如是,大概我們會認為是異端,甚至邪教。其實有福音機構有相近的做法,只是透過一些「相睇」活動,促成一些都有心全職事奉的人,走在一起,夫婦倆便能更專心在該機構服事。


夫婦倆一同全時間事奉神,是走一條世人眼中「犧牲」的道路。有年輕人說讀大學,是為將來賺錢,住靚屋、買靚車。又或有了子女,讀直資學校、出國留學,這都幾乎不是傳道人夫婦的生活方式了。


不是教會的安排,沒有刻意的撮合,是我們夫婦決意走上這條人眼中看為「冷門」的路。


未讀神學之前,我在地鐵(現為港鐵)公司工作,直系家屬可以免費乘地鐵。辭了職,當然都沒了。太太未讀神學之前是位中學老師,收入也很豐厚。


一位年輕女子願意跟隨一個有心當傳道人的,是選擇。一個準備當傳道人的,不找一位在經濟上可以支持自己的專業人士作伴,是選擇。神感動我們在一拍拖時已彼此分享清楚我們的志向,所以我肯定我們的選擇,全是神奇妙的帶領。


世人眼中看這選擇或覺得傻,被神揀選卻實在是蒙恩的。

流言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七


記得有年輕人知道我夫婦倆是「拍住拖」讀神學的,就表示:「真浪漫呢!」我想他們大概覺得一對戀人同校甚美好,更何況,他們是入神學院呢!


單純的我們沒有如此想過一同讀神學的「好」,也沒為意反過的「壞」。這也怪我們在這方面沒有心理準備,在讀神學的第一年,聽到了一些流言。我想大概是有同學認為,一對戀人同時蒙召讀神學,是不堪相信的,竟懷疑我們其中一方只是「陪太子讀書」。雖然這些流言只是出現片時,而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,卻已足夠破壞了我們對神學院 - 那完全神聖的形象。


當然,神學院並不是一處神聖的地方,一群蒙召的人在一起生活,各種糾紛與矛盾也隨之出現。除了我們的志向被人質疑,我們也試過質疑其他人。大概這是合理的期望:神學生應該特別神聖,我們量度他人的尺也會特別嚴坷。我開始體會耶穌對法利賽人之責備,都是因為他們對「神聖」的要求,變得自以為是,狂傲自恃。


這是牧會之前的重要反省,看到自己心內那個「法利賽人」,才能止住流言,才能真正曉得用耶穌牧養的心腸待人。教牧說起道理來特別容易「振振有辭」,若非不斷操練謙卑,如何止住跌入羅網?


梳化

回到呼召之處 之 十八


安柱堂辦公室去年底完成了裝修,現在以「櫃多」為特色。曾幾何時佔上一半位置的梳化,現在辦公室「大廳」,只剩下一張兩座位小梳化。


我在06年到來安柱堂服事,當時在辦公室近窗一旁,總擺放了一大堆雜物。清理好之餘,向教會爭取有兩大張讓肢體、學生來閒坐的梳化,及後又在同工房擺放另一張輕巧的,加上名氣一時無兩的「彈梳化三人組」,此一切現在都暫成回憶。如今兩座位的小梳化,大多時間都是大家的袋放在其上。


想起母堂的梳化,孕育了少年時代的我們的感情,是團契後我們不願離開,留連教會的小天地。我們在團契後三五成群留低閒談、彈結他、唱詩歌,往日美好時光,能見今世代的青年人同樣喜歡,實感快慰。一個家,就是這樣建立了。


現在梳化雖然細得可憐,但最要緊的還不是那張梳化,而是坐在其上的「人」。只要大家願意聚一聚,或分享,或禱告,都能彼此鼓勵,一同投入教會生活。


http://tonylui.jimdo.com/回到呼召之處/


亮相

回到呼召之處 之十九


上文提到的「彈梳化三人組」,附上的相片是「真人不露相」。她們用當年門訓小冊子遮面不讓我拍攝,卻構成了一幅可愛的照片。


許多父母都會投資攝影器材,為生下來的孩子,拍攝或錄影他們的成長歷程。我也為我的女兒當上「御用攝影師」,記得第一部數碼相機,是女兒大概一歲時買的。


而我第一部的「數碼單反」,則是為了牧養的青少年而買的。(當然也有用來影女兒,她當時已經七歲。)


當我還是團友的時候,我也喜歡在團契為大家影相。日子久了,重溫回味,心滿感恩。身為攝影師,我亮相自是不多,但能為大家留下美好回憶,卻實在是教我喜悅。


成長的點滴,透過一張張將來或會發黃的相片,一堆不知該如何整理的相底,珍藏在家。這十年換了數碼年代,在電腦的jpg檔與日俱增。近幾年上載至facebook,也累積不少。知道有位團友好喜歡在我的Facebook 翻閱舊相,然後標籤他人,重提舊事,中學生成長、改變得特別快,青蔥歲月,美麗璀璨。


我明白年少的總不喜愛亮相,雖然我敢誇我都頗能將他們最可愛和活潑的一面捕捉下來。但著重外貌和形象的他們,就像那幾位彈梳化的小女孩,仍然想盡辦法遮遮掩掩。希望他們能領略父親的心意,珍貴的影像留下了,將來可以成為他們感恩的回憶,特別是如果心靈軟弱時,念記神如何也曾在他們的生命中「亮相」。


結他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


從相片櫃找到幾張「司提反團」年代的相,其中一張尤其珍貴,是我在團契領詩時,用結他幫手伴奏的相片。


我自小已酷愛音樂,不過由於家境關係,小時能夠接觸樂器的機會,就僅是小學時的口琴,和一件迷你電子琴(以當時來說已是奢侈品)。我知道有團契導師懂得彈結他,自然趨之若鶩,迅速拜師。不過想學結他的原因,不只在此。


記憶當時團契領詩都以清唱為主,那時沒有youtube,也不是有很多團友可以彈琴伴奏;最困難是,即使有團友幫忙伴奏,我們的歌譜也不是很齊備。其實我學習結他,最大的心志是希望為團契領詩擔任伴奏,增加敬拜唱詩的氣氛。


由於導師十分忙碌,印象中他好像只教了我一至兩次,然後,主要是自學。尤記那一個多月的苦練有成,加上一向有收集喜愛、團契經常唱的詩歌歌譜的習慣,我開始了在團契中的微小服事。團友擔任領詩的,許多時都準備不足,不單沒有排練,更常常「臨時臨急」找我彈某首歌,又沒有歌譜。這卻逼使我操練「配chord」、「轉調」等結他手的

「必殺技」。可是,有一種情況仍是我當時沒法做的,就像他們總會像請司琴們做的事情:「請彈一次整首歌」。他們或許不知道結他伴奏是以彈chord為主,而我當時,還未能彈到主音!


當然經過這麼多年的鍛鍊,我的彈結他技術已大有進步,今日更經常為團友充當backup,應對上述種種困境。結他是我的益友,讓我享受音樂,更是我的良師,讓我操練服事的心態。在敬拜或詩歌分享時,盼望能充當橋樑,讓默想時有空間親近神,在分享時加添一分感動。我希望每位跟我學習音樂的少年人,也能操練服事的能力,更能體會服事他人的甘甜。

無憂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一


牧養中學生,最感受他們面對讀書壓力的無奈和掙扎。從前高中要面對兩個公開試,現在是「一試定生死」,看似兩次公開試減少了一次,但我感覺現在學生的壓力,似比從前的更大。以往只要成績好一點,中五會考後升讀中六,未算壓力「爆煲」,這批同學要待中六才面對沉重壓力。但現在講的是「入大學」,許多同學感受一上高中,氣已抖不過來了!


以上的結論,並沒有經過任何學術上的研究,只是我牧養過兩代的學生,比較之下,一點的觀察和感慨。


以往高中的團友是團契的核心份子。他們縱使信了不久,但因著信仰上開始追求、中學生涯過了三年,明顯踏進另一個成長階段,常是團契職員會的熱門人選。現在的中學生涯好像壓縮了,中一下學期開始要做學校領袖生,中二擔任教會的栽培員,中三已經要做團契職員,中四當上團契團長。中五與中六幾乎只能專注學業,進了大專是另一個花花世界,似乎四年大專生涯應該有更多空間追求信仰、事奉神,但事實又是否這樣呢?


這是我在「安中」牧養的一點慨歎。我從無懷疑團友的心志和能力,的確,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」。我只是關心他們在團契、教會生活,是否仍能像我們那一代,無憂無慮。這就像一個讀幼稚園的孩子,已經精通「十八般武藝」,但童真呢?恐怕「壓縮」了信仰,尤如揠苗助長,最後只會製造更多流失。我念記我年少的日子,讀書壓力不比現在輕,常說「A-Level」根本是超越了中學生的能耐。但我要說在那年代,我們返到團契,多數能放下許多生活的包袱,開懷的親近主、相交和服事。以往的團友,你們認為呢?


自發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二


在「司提反團」年代,我曾發起為團契製作詩集。那是一件十分令人回味的片段,也是一次教我引以為傲的經歷。


前文說過我學習結他,志向是在團契擔任伴奏。當時我們每次領詩時要預備歌紙,或是在白板上抄寫歌詞(沒有電腦或投影設備),頗為費時失事。那時沒有上網,我們卻都很用心將歌紙儲起來,不管是為預備將來領詩,或是閒時拿起來唱頌,我們家中都有一疊疊的歌紙。於是我發起編製一本詩集,成為了團契共同完成的任務,原來我們這行動,也祝福了其他有同樣困難的團契。


於是從定曲目、分類、抄寫、插畫、編排、印製、釘裝,我跟幾位團友分工合作。我們資金不多,導師不知從何處幫我們影印(教會連影印機都沒有的)。我們將詩集命名為「團契之聲」,第一集完成之後,我們更製作了第二集。在第二集我們有一點進步,就是由「抄寫」轉為「電腦打字」。那年代還未有微軟視窗系統,我所用的是在MS DOS環境下的「倚天中文系統」,用的是「簡易輸入法」(即現在的「速成」)。除了結他因為苦練學成,中文輸入法之練成,原來也是因為團契!


我們一派天真,還印備多一些詩集,賣給教會其他弟兄姊妹,得到的盈餘用來奉獻教會。那年代版權意識十分簿弱,甚至為我們影印的導師,可能也是濫用了辦公室的資源也未定。年輕的我們確實十分幼嫩,不明白這些,卻證明了一群小夥子聚在一起,是可以成就莫大的事情。


那時團契十分興旺,我們通常有廿多人圍圈唱詩歌,這兩本詩集的誕生,為我們的凝聚力再添一重。我相信,團友自發的力量,就是團契成長的動力來源。


找到一幅珍貴的相片,就是當年我們一群「團契之聲」籌委的合照!


http://tonylui.jimdo.com/回到呼召之處/

少年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三


寫了二十多篇自己少年時代如何蒙神呼召,是時候講下我所服事的少年人了!已經接近二十年的往事,昔日的少年人都已長大成人了......


那時自稱「年青的傳道人」的我,服事一班中學的同學。當自己還是青少年團友時,已清楚蒙召神要在我服事這群比自己年幼的。轉眼間,我服事的有「八十後」、「九十後」和現今的「二千後」。


每班少年人都令我印象難忘,尤其是彼此最初碰面的日子。


在安柱,到任第一天在團契送見面禮 - 我的創作專輯CD。學人「飛CD」,怎知眼界不好,擊到其中一位團友的額頭,我還記得那是純雅,當時她是讀中一下學期。接著在暑假迎接我第一批服事的新生:史文傑、巧兒、詠詩...... 轉眼間他們現在加入了Train the trainers,尋求成為少年人的導師。


在救恩,我事奉年日是短,但藉佈道和栽培,帶了一些同學信主。前年聖誕,其中一位當年中一的同學,穎姍受浸,我參加了她的浸禮,實在感恩。


在福樂,那裡有一班我所愛的團友。記得第一次帶團契,迎接我的是卓輝的牶打心口(出於貪玩)。今日他已是少年人的導師。昔日的中學生,已到談婚論嫁之年。這個二月與三月,便有三位姊妹結婚了。


在鴻恩,我還是神學生,前往實習。每次團契前總要跟一群貪玩的男生打籃球,在信仰上鼓勵他們認真追求。


神在我服事少年人的每個階段,都放下了祂的心意。

宣教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四


有時怕在教會公開分享少年事工的近況,惟恐說得多了,忽略了教會其他的需要。但實在教會的少年工作,特別是在安柱中學的福音工作,若不著意分享,大家未必能親身瞭解。


皆因:許多福音工作都是在週間發生,返工返學的各位,甚至團契導師都難得有機會回來。少年人還是幼嫩,還要等好多年,他們才開始返崇拜,為大家所認識。


我們這些駐校的傳道人真的仿如被差至遠方的宣教士。


這一陣子,星期六團契的人數「屢創新低」。問題已不是出在節目安排、活動性質,而是團友被「忙」所困,有的根本沒空返教會,有的實在是「停止慣了」,而「忘」了神。駐校教會的好處是平日還可以接觸學生,週間在安柱堂辦公室進行的活動(現在逢週二的門訓小組、週四的初信栽培、以及最近在週五間中有些自發活動),出席的人次一向比星期六、日加起來都多。


可是這並非我們的目標。我戰戰兢兢的維持這些平日的接觸,卻無奈的接受成果 - 最終有多少青少年人穩定返教會 - 實在不理想。雖然不一定有明顯的反嚮,卻始終面對無型的壓力。


這豈非宣教士要面對的挑戰?工作多年,一樣可以毫無「果效」。


不過作為牧者,這都不是最令自己心傷的事。而是許多流失的果子,對福音的一份冷淡。許多在初中甚至中一時已表現對信仰熱切追求的同學,往往到了高中才淡出信仰、離開教會。我更是因為仍能在校園跟他們碰面,從前親切的面孔,如今一臉冷淡,滾起來是一個不小的雪球。


可是我們(包括老師、家長)是憑甚麼堅持下去的呢?往往就是一個笑容、一份旁人的支持、一位受眾的生命改變。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這是主耶穌喜悅的工作,因為祂從未輕看我們當中的一個小子。

疼愛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五


2014年,在我牧會第一批牧養的「初青」之中,有三個姊妹結婚,另外有兩位團友將赴外地(working holiday),可算是有最多成員,踏進「人生新階段」的一年。


於是我發起攪一個重聚。但用甚麼名義呢?記得當年為他們寫的第一首歌,也是當年的團歌,剛剛寫了滿十五年,好,就用這個名義吧!


用了個多星期將以往的片段整了一個剪輯,加了一首新近作的歌,借第三位姊妹結婚大喜之日,燒了DVD,先送給三位剛結婚的。


其中一位姊妹留言給我,叫我感動到不得了。「見到細個同大家一齊既相、video,當中既感動,我相信只要你地睇到,都會流眼淚,因為已經唔會再發生,唔可以再發生。呂教師尋晚同我講,佢真係好想大家可以聚一聚,因為佢真係好珍惜我們呢10幾個人既回憶,聽完佢作比我地咁多個人既呢首歌,我相信唔只「感動」呢個詞語可以形容。......呂教師真係好鍚我地。」


不錯,還記得牧會最初,接手這個人少得可憐的中學生團契,慢慢見到「她」成長起來,亦相信因為這就是我第一個牧養的團契,特別有感情,還記得當時自己說過的一句話:「初青就是我的命根」。


十五年了,那份疼愛的感覺依然濃郁。除了他們,還看見一群又一群的青少年成長了,每一班都是我所愛錫。


放手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六


除了「讓我高飛」,「初青之歌」可算是我創作詩歌的重要里程碑,因為是自這一首歌,我才開始定期和大量創作詩歌的。


這源自我服事青少年的呼召和異象,神感動我為青年人創作了許多詩歌。為了這班我所疼愛的「初青」 - 我牧會第一批的青年人 - 初青之歌,還有歡迎歌、分享、弟兄姊妹、告別小公主、許多年等,還有最近的「放手」。


當然「放手」這首歌不單是為他們而寫,也因為我想起多年來的牧養旅程,也想起我的女兒也準備踏入中學階段。


在整理「初青之歌」十五年片段的剪輯,重溫了一段團契聚會的影片,片段中團友都齊集在教會,那是我離開他們之前,最後一次團契聚會。


我離開他們,就是為了要到中學事奉,向更多中學生傳福音。


在安柱近八年,還有在救恩的那九個月,雖則愛之心甚切,在牧養的工作上,實在仍要學習放手。


神的感動是貫徹始終的。當年離開初青(當時已改名福音草原)寫了一首「許多年」,裡面一句歌詞:「有你伴我去飛」,不知不覺,差不多的句子在「放手」這首歌再次出現(這是我完成創作,比較兩首歌才發現的):


「伴你高飛 有日也願放手

     只需要 你願意 拍翼迎著晨曦...」

命名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七


在我人生中有兩次「改名」的經驗,不過不是我自己,而是團契。第一次是我返的第一個團契,由「高級少年團」改名為「司提反團」,第二次是我所牧養的「初青團契」,改名為「福音草原團契」。


在聖經中,一個人的名字是反映他的人生,父親以及上帝對他的心意和計劃。


「高級少年團」要改名,是因當時教會的升團制度有段時間停滯了,我們一眾團友都快邁進大專。為了適切我們的年齡,我們精挑細選聖經的人物,作為我們命名的依據。


記得當時最後兩強:「保羅」和「司提反」,支持者叮噹馬頭。結果,我們選了「司提反」,大概是因為比較冷門一些,另外我們也十分欣賞這位人物見證主的勇氣和能力。


司提反為主殉道,司提反團最後也以「結束」收場。雖然那已是我讀神學之後的事,總覺十分婉惜。


「初青」的改名初期,最後兩強其實是另兩個候選名字。


第一個是「燭動你」,取了「觸動你」的意思,也用上同音字,喻意團友要如燭光般為主作見證。


我其實很喜歡這名字,好聽得來又有創意。另一個候選名字是「飯團」,因為當時團友出席不穩定,「返團契」確是我們想鼓勵大家的。


將這兩個建議提上執事會,團友還認真的錄了一段「告白短片」。可惜這兩個名字也確實太超越傳統,最後都被否決了。


我想很少傳道人像我不以「獨裁」的手法決定團名的。在安柱堂的約瑟團,我也激發兩個小組以類似的方式改名。雖然人會以為「費時失事」,我卻看為是青少年返團契的難忘片段。


「初青」最終改名為「福音草原團契」。不過後來發現,團名四個字或以上,會自動縮為兩字的簡稱。「福草」最終成了團契的代號,才是始料不及。

主導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二十八


我想起除了「初青團契」改名的歷程之外,就連他們選自己的團訓,我也是讓團友主導選擇的。


1999年,我感謝神帶領團契由只得二人的困局,終於突破了人數,到了接近有十位。我希望一段鼓勵他們的團訓,以及團歌,能帶領他們再向前邁進。


「學生主導」是《FES》和《突破》的理念,我在學生時代備受影響。在牧會至今,這個信念,越來越強。


說真的,團訓的選立也不是完全「學生主導」的。印象中我也選了兩或三段經文,供他們選擇。但我肯定我沒有左右他們最後的決定。出於少年人追求主的心,這團訓成為了他們許多年追求的目標,每次背誦時,也是我看見團友最活潑的時刻!


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,總要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作信徒的榜樣。 」


提摩太4:12,這段團訓,也是「初青之歌」的藍本。在前文分享過,這首歌啟動了我一直不斷的詩歌創作。


我很感動初青的團友如此喜愛這首歌。真的,這首歌就是為他們而寫。


這段經歷讓我認定神呼召我,祂的心意是青少年事工,是要由青少年主導的。


正因為這個信念,十多年的牧會生涯,利箭滿背。因為「大人」決定了一切,才通知了小孩子,要冒的險,是會少許的。

差我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


以賽亞書六章八節是節為人所熟悉的金句:「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」。但二十年前自己蒙召之時,之後那幾節反而最打動自己。


在李思敬院長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最後一講,他引用這段經文。或許二十年前在使命承擔營自己蒙召之時,他已講過,貫徹始終。


祂(主耶和華)說:「你去告訴這百姓說:『你們聽了又聽,卻不明白;看了又看,卻不曉得。』

要使這百姓心蒙油脂,耳朵發沉,眼睛昏花;

恐怕他們眼睛看見,耳朵聽見,心裏明白,回轉過來,就得醫治。」


他說得對,耶穌在撒種比喻之後,也是引用以賽亞書這一段話。


四種土壤,好土何其罕有。


以賽亞向以色列人傳達神的心意,耶穌向黑面的法利賽人講比喻,保羅向逼害他的猶太人傳福音。我們這些牧者,只是跟隨他們的腳蹤。


更令人婉惜的是以賽亞書第六章結尾的幾節:

我就說:「主啊,這到幾時為止呢?」他說:「直到城鎮荒涼,無人居住,房屋空無一人,土地極其荒蕪;......」


對今日的牧者而言,就是講到教會冇人返,事情都不會改變。


對青少年牧者來說,是帶領的門訓學生,都一個又一個「散水」。


感謝主,昔日蒙召已清楚以賽亞書第六章,不只有那令人震奮的第八節。雖然心仍是痛,但感恩自己未失熱誠,也求神保守自己不要好像「維持一盤生意」,失去對傳神真道的忠貞。


不聽,不聽,還需聽。李院長說,就像耶穌講一個又一個比喻,真理不知不覺就入了心田。主啊,求祢繼續差我。


謝謝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一


幾年前,透過同工認識了Thank You這首詩歌。我知道許多事奉主的人跟我一樣,邊聽這首歌,邊想起事奉的片段,便不禁感動流淚。


這首歌其實是講有一個人發了一個夢,自己到了天堂,忽然有人喊著你,原來是一個不認得是誰的青年人。


「朋友,你或者不認得我,你是在我八歲時的主日學老師。  

     每週你在上課前,會作個小小禱告。 

     而有天當你禱告時, 我邀請了耶穌進入我心。」


然後又有一個人來到他面前。「記得有一次,一位宣教士到你教會, 他的分享感動了你。雖然你不富有,但你全奉獻了! 」


「耶穌悅納你所獻,也才有今日在此的我。」


一個又一個人來到他面前,感謝他獻上看來只是微小的。這些小事,雖然不為人所知,但在天上卻被宣講出來。


歌曲的結尾說:「我知道在天堂,你不應該流淚。但我可確定,你眼中一定泛著淚水。耶穌拉著你的手,請你環顧四周:賞賜何等大!」


我就是聽到這裡,同樣眼泛淚水,還記得那天是在地鐵香港站行往中環站的通道上。只是途上太多人,我也必須抑壓自己。


這學年的初信栽培又快完了,我特意請前來栽培的同學寫點「感謝的說話」。雖然這天來的人特別少,但每句話也彌足珍貴。特別我想對向我說「謝謝」的同學,說句由衷的謝謝!因為我可以不用等到天堂的日子,便知道你們的心意。這一點一滴的恩典,支撐了我過去差不多十六年的事奉。


一位我所仰慕的歷史人物 - 人稱「解經王子」摩根 - 曾被一間大教會的考官評為「沒有講道恩賜」,而大受挫敗。他心裡受到很大的打擊,就發電報給他同為牧師的爸爸。爸爸這樣回覆:「在地被拒,天上接納」(Rejected on earth, accepted in Heaven) 願你我能不介懷別人的評價,只管好好堅持從主來的呼召。

堅持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二


在剛過去的約瑟團(中學生)營會中,我以「付出」為題的信息,分享了Thank You這首詩歌給我的感動。


在歌曲的結尾:「我知道在天堂,你不應該流淚。但我可確定,你眼中一定泛著淚水。耶穌拉著你的手,請你環顧四周:賞賜何等大!」


我忽然領會歌詞所說的賞賜,到底指甚麼?是那在天堂神為我們預備的大屋、財寶?是眾人都前來致謝我們?


我為這首歌弄了個有中文字幕的版本,在結尾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:「將來在天堂,每一個你激勵過的生命,那就是你的賞賜。」這結論對每一個曾堅持付出的生命工作者,一定會心領神會。


當我在天堂,能夠重遇許多我曾為他們屬靈生命付出過的小子們,賞賜何其大!只是單單看見他們,不用致謝或做甚麼,也已經足夠!


我約了第一批牧養的團友在家中重聚,回憶他們在少年時代的團契生活。在牧養他們的過程,曾「逼」他們做過的事:被攝、唱詩歌(感謝他們願意成為我創作的第一批歌唱者)、學事奉。但回頭一看,許多的片段都是正面和激勵的。(當然,我會改進一下「逼」少年人的方式,用多些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.......)


我問他們彼此有甚麼「改變」或「成長」。他們給我鼓勵,或許我並沒有甚麼改變;反而不改變、堅持是他們所欣賞的。


當我回到呼召之處,當我看到許多堅持的時刻,我的確知道神感召我服事青年人,尤其是少年人,有祂的心意。距離最初認識他們已經接近十五年,那許多少年時代的經歷,竟然奇妙的教各人在今日仍然堅持在主內。


不是很多人願意長時間做的少年工作,感謝神再一次讓我看見,我堅持這許多年的價值。感謝你們,我的初青團友。

成功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三


跟第一批牧養的少年人,初青團友重聚,跟他們回顧了早期團契的歷程。接近十年前,穩定的團友接近十位,十年後仍能穩定在教會聚會,甚至事奉的也接近十位,成功率十分之高!


一間小小的堂會,起初中學生團契只有兩個人,即使成員增加到十個,仍只算是個小團契。但十年後看見昔日努力艱耘的果效,正如我們的團訓所言: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!」


那現在安柱的事奉,成功率則可算十分低:每年接近三十位新生返過團契、平均二十位完成栽培、十人接受門訓,但現時整個中學生團契,平均出席人數只有二十左右。是失敗了嗎?


即使曾經參加過我所帶領門訓小組的團友,沒有返團契,甚至在校園碰面如陌路人,也有許多。只是我仍有機會造就一班熱心追求主的團友(多年來,都以初中同學為主),有機會將真理的種子種在他們心裡,我們還敢說這是失敗嗎?


論累積了接觸、栽培的人數,我自覺十分成功。


這正是我在灰心、失敗,甚至面對流失的生命如雪球滾在我心之時,仍然每一年堅持做初信栽培、門訓工作的動力。不經不覺,已經八年。


雖然每一年,我都要用心經營,以致栽培的工作有足夠的人手,一同參與福音的工作。但與三五年前相比,那種薪火相傳的異象,已經深種在團友的心田。就像今年,雖然原有的栽培員,原本有七個,最後只剩兩人,但一班中二的團友,原本只是助手的他們,很快便承接了培育初信者的工作。想一想,他們不過是一年前畢業的初信同學。而更感恩的是,他們超過一半更成了團契的中堅份子!


記得司徒華先生的一句座右銘:「功成不必我在,但成功自然有我」。當一件事成就之時候,不一定要有我在其中,但這件事成功了,是必定有我的一份努力!

正軌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四


今年中學生(約瑟團)生活營,在最後的分享環節拋出一個問題:營會由年輕團友攪、年長些的團友攪、導師攪?


我最後回應是:按神的帶領,各樣都好。


其實約瑟團生活營也好,中一迎新營也好,這兩三年的攪手都傾向越來越年輕。一方面感動我的是他們的積極參與和能力,另一方面也反映長大了的團友能幫手的越來越少,又或者導師團隊也有青黃不接的現象。


這是否代表我們是時候改革,要回到「正軌」,由成熟一點的弟兄姊妹做攪手,好讓這些活動能有更高「質素」,更有果效?


雖然我在分享時表達甚麼都有其好處,不過由年輕團友攪的活動,確實比較適合年輕的團友去玩。而且經過參與,各人的生命都有所學習,比被動去接收都好。


這令我想起在去年生活營,籌委所帶出的信息,竟然奇妙地貫穿我在青崇講道曾跟他們分享的!原來不知不覺,大家將平時所聽的接收了、消化了、應用了。


畢竟我是傾向讓青少年主導(直接講是受眾主導)。這當然不是惟一的看法,而且這也是面對最多反對意見的一種看法。


我也要有個補充,我明白狸貓(一位中四團友)的意見,她作為「過來人」,回頭望覺得還是應該先參與多一點,才做「攪手」。導師們在這方面應當留意一下,而核心問題,是即使年輕團友要當家作主,也必須有足夠的人手在背後扶持,我認為所謂的正軌,乃是在此。

工人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五


大專畢業後從事電腦行業的我,毅然放下專業,獻身傳道,年輕的我嚮往福音的工作,在蒙召時其中一節深深感動自己的經文:「耶穌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,因為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......要收的莊稼多,作工的人少,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,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。」(太9:36-39)


我經常用這段經文勉勵有心服事的弟兄姊妹,我們看見需要,我們禱告神打發工人;在禱告中神往往感動禱告的我們,親自回應這呼召。


教會的工作真多的是呢。


在服事的第一個工場,教會沒有幹事,我兼顧了許多的事務。主任牧師也不辭勞苦的幫忙,我自然也沒有任何抱怨。服事從來是甘心樂意,我們不必認為在主日講壇上的牧養,就比平日幫手執拾教會神聖許多。原來自己在電腦方面的專業,也可以運用在牧會的服事,我可以自豪的說,牧師跟我說想學中文電腦輸入,我是有份幫忙的呢!


但我不願意優次顛倒,我蒙召作神的工人,更是教會的牧人。


當教會越來越多事務要我們這群全職工人去兼顧時,我只在想,為教會這個家,甚至都可以做,但牧養必須是我的優先重責。請別當我們是幹事(若然如此,大可聘請多幾位行政同工,財政預算也可省一點呢),教會的事工,請不要讓同工只成為大家意向的執行者。


過去有些難堪的回憶。為了弟兄姊妹屬靈生命的好處,我私下建議他們先停下一些事奉,專注自己的教會生活,卻引來極大的反嚮。我不敢阻止弟兄姊妹事奉神,但神立我們這班牧者的確是做守望的(參以西結書33-34章),而不只是一些只是執行教會事務的人呢。

心事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六


你問我牧養過不同的青少年群體,由「以教會為本」至「以學校為本」,有甚麼相同與差異呢?


從前「以教會為本」,團友來自不同學校,好的話,一星期會見一至兩次面,導師竭盡所能,團契內、團契外盡力維繫,但總有疏離的感覺,團契一般來說比較「冷清」。現在「以學校為本」,團友大多來自安柱中學,除了週六尚有許多見面的日子,彼此比較像一同生活,人來人往,通常比較熱鬧,但人與人的疏離感仍在,只是較為「內化」。


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,出席教會團契通常也會出席學校的團契。同一個場地,不同的場景,我有時都弄不清他們來到教會的團契,是否就代表返了「教會」呢?還是只像參加學校不同的活動,報名參與、完成離開?又或者畢業就是分界線,中學時積極投入,畢業後就往別處?


儘管我在門訓小組的學員,也有不少完了(甚至參加途中)門訓,後來便沒有返教會。儘管我用心教導他們要珍惜那份情,可惜聚會已矣,人去樓空,就算在校園碰上面,可以招呼也不打一個。


反而我在「初青十五年後重聚日」,聽昔日團友的分享,我感到所做的沒有徒然。那時我所做的,也不單在星期六、日的層面,我竭盡所能,甚至為團友提供「栽培到會」 - 意指會去他們讀書的學校附近,午飯時間跟他們做栽培/門訓,事過境遷,點滴情誼也建立起來了。我感恩我將他們帶到教會去,還有許多肢體陪伴他們成長,致有今天這群成長了的新力軍!


雖然如此,我並沒有對「以學校為本」的教會團契灰心。我盼望繼續建立他們彼此之間的情誼,盼望十多年後,看見開花結果,我便再一次知道所堅持的,是沒有錯。

栽培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七


在安柱推動初信栽培工作,轉眼第八屆的學生也快完成栽培了。駐校堂會的好處是容易凝聚學生,不管對栽培員抑或初信者而言,定好每星期相聚的時間,長年累月,總有收成。


過往為團友做栽培,的確難許多。倘若未能在團契前後為他們栽培,又或者為了在平日增加一點接觸,我必須要安排「到會」服務(「到會」比「外賣」聽起來高檔一點,意思都是親自去到他們所在之處,為他們栽培)。由於團友讀不同學校,要在午飯時間為三位團友栽培,就代表一個星期要有三個中午要去不同的地點。


但是有地利不代表就輕而易舉。農夫勞苦得來成果,最後是滿心歡喜的,旁人的批評抑或冷眼旁觀,有時都可以置之不理。


「你們的栽培不過每週一次罷了,教會其他事工卻是周而復此」 (意思即是簡單一句:不重要)

「勞師動眾,你們究竟帶過幾多學生返教會?」 (要長年累月做的事,總不會看見立時的果效)

「我認為......栽培的方式應該如此、如此」(本來給意見是好的,但若說的人是從來不在現場幫手或支援的,這些意見極其量只是批評而已)


上次跟「初青」重聚,我自己幾乎忘了的片段,由團友親自憶述,雖然已是十年前的事,勾起了的感受仍然刻骨銘心。當時提供「栽培到會」的我,試過很多次被「放飛機」的經驗。明白學生總有許多原因缺席:可能是忘記了、忽然班裡有事、有老師找他們......等。在那些時間,我會為他們禱告,又或自己安靜讀經,雖然白行一趟,總有失望之情,十年後團友提起那份被重視的感覺,卻原來對她的成長,帶來了正面的價值!


在安柱的栽培,每次午飯時間結束,也是他們要趕回班房,熱情的現場頓時降溫。然後,我與幹事就會善後,收拾場地,多年如是。我感恩的是現在還有許多同路人,這班擔任栽培員的學生一同承擔這工作。漫漫長路,雖然有人笑你在白等,卻也同時知道有誰是真心跟你同行。

擴展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八


重新數點自己詩歌創作的曲目,截至二零一三年底,原來已經接近九十首(不計翻譯的詩歌)。當中有些是與人合作的成果,而有一首,我幾近忘記,最近在Facebook看到教會弟兄姊妹在唱,才喚起回憶。


那是在福樂堂,我第一間全職牧養的堂會的步行籌款活動。在2001年,我有份為擴堂計劃寫的「主題曲」。


已經十三年,福樂堂由舊堂兩度搬遷,現在以租用的方式,地方擴大了,但擴堂工作未完成,因為購置自己的物業,一直是起初設立「擴堂小組」至今的目標。


感恩的是,看見教會是在擴展中。不單我昔日牧養的青少年,現在都長大了,在教會各有事奉,教會開始有新的事工,並開拓了許多服事社區的工作。其中有忠心為主的,多年來竭力緊守崗位,讓我這已經離任的牧者,感到莫大的安慰。


想起在福樂堂孕育自己一份事奉的心,一間細小的堂會,卻讓我看見宏闊的遠象,在福樂堂最後的歲月,我有幸帶著導師的團隊衝出教會的框框,那幾年在突破的「1+4」計劃,我知道為教會興起了新一階段的青少年工作。可惜的是我未竟全功,帶了弟兄姊妹「出埃及」卻入不了「應許地」,因為在我心裡另有擴展的異象,希望在學校青少年群體中作更廣的服事。


尤如自己創作的詩歌,不經不覺已累積了許多。福樂堂仍然在唱的這一首,能繼續鼓勵弟兄姊妹完成那未完成的使命,並且願意一代傳一代,薪火相傳,豈不快哉!


想起創作詩歌的三位弟兄,包括自己,因著不同原因,現在都已經不在福樂堂聚會了。這又何妨呢?人來人去,神的恩典依然沒有改變。

串連

回到呼召之處 之三十九


第八年於安柱的初信栽培工作,終於為同學一同上完了最後一課。多年以來,在最後一課我會請大家以一個行動,來表明對主的順服 - 就是在一首歌的時間,雙手保持水平,來默想主為我們釘十架所受的痛苦。「路是難走,但比起你的十架路,我今天算甚麼?」讓大家明白跟隨主的代價,也明白我們其實不算得甚麼!


聽栽培員的回應,我知道他們也好有得著。他們本是去年初信栽培畢業的同學,如今以一個不同的身份,思想順服的意義,並且在上課的當日,我邀請他們先做榜樣,他們比其他初信的同學,會多做「十字架」兩至三分鐘。他們說比起第一次做這行動,又明白其意義多一點!


當然我們的目標尚未完成,因為幫同學上栽培的目的,其中一個就是要領他們返教會。於是今年的栽培畢業禮,我動議會回到團契中舉行。以現時穩定返團契只得一或兩位中一的同學,這是我們的要責和使命。而暫時來說,畢業加上會得獎的十多位同學,都表示可以出席;還有一些已因為別的緣故少返了的中一同學,我也希望借此機會,邀約他們重新出席團契。而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,就是我要鼓勵栽培員好好聯絡他們,切身跟進。


為這次的畢業禮,我還鼓勵他們這群年幼的事奉者,一同商議和籌備一下。而機緣巧合下,我跟他們一同創作「十年樹人」這首栽培「主題曲」,歌詞方面,副歌部份是我帶領他們一同建議、撰寫的。我當然樂意將他們的概念,透過我填詞的經驗嵌入歌詞中,而其中一個屬「高難度」的,是其中一位栽培員希望將他們十個人的名字也放在其中,我都透過擺放同音字,不負所托!


我極希望的,是他們擁有這些成長的共同回憶,即使將來在信仰上遇上甚麼風風雨雨,都能夠有多一些點滴,藉此想起主的恩典。原來在以往「初青」的年代,直至今天,這「串連」的角色,仍是我服事的青少年的負擔。我相信有好些人仗其服事青少年的魅力,能吸引一眾青少年到教會,可是人去也樓空。我冀盼的是如施洗約翰的心:「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」,除了主耶穌是那理所當然的主角,盼望青少年團友彼此建立牢不可固的情誼,就讓他們得力,同行天路吧。


振翅

回到呼召之處 之四十


這系列文章終於寫到最後一篇了!「四十」是聖經裡其中一個饒有意思的數字,而我最愛的聖經金句,也是來自以賽亞書第四十章:


「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。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;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, 行走卻不疲乏。 」(以賽亞書 40:31)


讀者需知,這是「讓我高飛」,一首代表自己蒙召的詩歌的來源。


當年寫下的一句歌詞:「不惜翅翼斷,不安於低地」,主曾用作鼓勵了許多願意奉獻的青年人,心中感恩!而詩歌的最後一句,也代表年青的我的一份豪情壯志!


「縱世間再沒有造夢者,仍要一生振翅!」


全職事奉已經十六年,這年紀的我好應安頓下來,況且轉眼間女兒也快升中學,要闖,也留給其他年青的傳道人吧?回想起初到安柱服事,是離開「本族、本地、父家」,離開自己成長的母會,是要回應主的異象:向更多年青人傳福音!


如果再向未知領域去闖,乃因我仍想堅持服事青年人的異象,教會鼓勵我既有熟識弟兄姊妹的優勢,可以集中牧養成年人,可是我從神領受,我仍想為主去闖!


2014年9月底,我將轉往位於荃灣的「石蔭宣道浸信會」,牧養並發展青少年工作。這教會一直著力服事社區中的學生,透過自修室服務關懷、牧養他們。讓我繼續為主振翅,求祂賜我足夠的信心和勇氣!我不怕要離開安穩的環境,只怕自甘平庸,安於低地!


「呂教師」,自中一開始已習慣這樣稱呼他。


對呂教師的首個印象是:「嘩,呢個人都好熱情喎!」(註:當時他非常積極地鼓勵我返團契)。我為人比較慢熱,坦白說,那時我是有點被嚇怕,甚至幾次設法迴避他。雖曾多番拒絕,但他每每繼續邀請,最終實在盛情難卻,自此也開展了我的初中團契生活。


熱心堅持,是這事以後我對他的第二印象。


當年在呂教師的推動下,我們一班小團友經歷了很多第一次:帶查經、領詩歌、成立職員會、構思週會、組織敬拜隊、舉辦營會、接受門徒訓練、出隊服侍、討論團契改名、籌辦音樂分享會……很多時候都是懷著戰兢從零開始,過程又少不免有挫折和不情願,然而每次嘗試卻讓我逐漸認識自己、建立自信、學習合作,與神的關係更親密。這些成長都是神的恩典,也是導師願意委身栽培的結果。


當知道呂教師有意把過去事奉點滴集結成書時,我滿心為他感恩。這些文字不僅記載著珍貴的回憶,更重要的是能夠見證神如何藉一個人的生命去建立另一群人的生命,又如何藉這群人的生命改變去激勵更多更多的人為主擺上。


事奉的路從來漫長不易,服侍年青人是挑戰也是福份。當自己今天也有份服侍少年人時,也甚願神同樣在我失意軟弱時重新提醒我回到起初祂呼召之處。


呂教師,謝謝你的擺上。祈願你的生命繼續被神挑旺,為祂的國度發熱發光!


被你栽種的果子,

樂敏


(全職事奉第一批牧養:初青/福音草原團契團友)

迴嚮


我要佩服兩個人:

1. 剖白自己生命故事的Tony。自己的生命從來不容易敘述出來,這樣的勇氣,是值得敬佩的。因此,我亦期望這些故事或多或少也與你生命有所結連,在某一天,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。

2. 看到這裡的你。別人的生命從來不容易閱讀到底,這樣的堅持(或是好奇?),同樣是值得敬佩的。所以,我也希望你的生命或多或少受到這些故事影響,在某一天,再去影響別人。


在xx章出現的狸貓


多謝Tony哥哥給予我這個機會去寫序,亦要感謝神給予我勇氣去分享我的經歷。我曾經想過放棄寫序這個特別的任務,由於我的文筆不太好,又不太懂得去表達。但最後在神的感動下,我還是決定接受這項挑戰!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在眾多的文章中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還是「光」。


或者是因為我是約瑟團光小組的一份子,會比較留意「光」字等的東西。但最大的原因,是因為我也像Tony哥哥一樣,曾有過「光」的經歷。


早在小學的時候,我曾經因為爺爺的離世而對神失去信心。當時的我覺得神奪去我的所有,認為神根本不愛我。或者是神的旨意,那天晚上,當我躺在床上,看着天花板的光(那些光是街外的霓虹燈反射到天花板的),我竟看到了一道彩虹!


或許只是平時沒留意,但那光卻給予我平安的感覺--我知道,那是神的光。從此,彩虹,成了我迷失時的路燈,失落時的支持。


創世紀9:13-14裏講到:「我把虹放在雲彩中、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。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、必有虹現在雲彩中.」神曾用彩虹與挪亞立約,表明以後都不會再用洪水淹沒大地;而神現在再次用彩虹給予我力量,告訴我祂是一直與我同行。


光也是耶穌叫信徒該作的事的象徵「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、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、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。」(太5:16)


「耶穌又對眾人說:我是世界的光,跟從我的,必定不在黑暗裏走,卻要得着生命的光。」(約8:12) 願神的光也能照亮你我的心,開啟大家心靈的眼睛,改變我們的生命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Tony哥哥的門訓學生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熙熙  :)



這本書令我最有共鳴的當然是「呼召」的第十三篇,因為我第一首認識呂教師的作品就是「讓我高飛」這首歌,亦是最喜歡的一首!

往後在不同的場合,包括學校、其他教會等都不約而同聽到這首歌,甚至在我大兒子的升中迎新日中,也聽到這首歌,心裡感到很榮幸,因為我能與這位這麼厲害的創作人有不淺的交情!


今天,能為這位有偉大的心志,但卻謙厚的神僕寫上閱後感言而感到萬分額外的榮幸!


從這本書,我更明白之前認識的呂教師背後受感蒙召的奇妙經歷!我也更了解原來呂教師對理想的堅持,不只是喜歡音樂這麼簡單,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呼召!所以我更敬佩呂教師的熱誠和對主的忠心!


多謝呂教師付上很大的努力完成這本書,讓我能重新回到自己被呼召的起點,反思上帝感動我的心志有沒有停滯不前,因為基督徒原就是為成就主的旨意,不是滿足自己的夢想,從呂教師身上,我明白讓我心有上帝的夢想,讓我心為上帝做大事,才是人生真正的不平凡!

(尹慧蘭)


這一切都是主的安排,主的恩典總是足夠的(張倩彤)


第一次認識是在中一迎新營,我還記得Tony哥哥這個名字,我還記得我上台跳「歡迎歌」,我還記得「讓我高飛」這首歌。。。

轉眼已八年。

八年後,現在的我只叫你Tony,現在的我會邀請人跳歡迎歌,現在的我唱的是「弟兄姊妹」……

轉眼已八年。

過去的已過去,唯有面前,向著標竿直跑。過去曾想過:年輕真好,從前真好。現在卻是想著未來。

我想這就是成長,無言感謝。 (王棟永)



當閱讀到呂教師在信義會福樂堂的青少年事奉時,尤有感觸,因我可作見證他是歴盡千辛萬苦的牧養他們,見到他有堅持,有承擔,為了自己牧養的群羊而面對種種壓力,有時想,他會否放棄,因壓力不單來年青人,更有來自教會一些“動口不動手”的教友。時間可見證信徒的所做的是否有正面的影響,是否叫人得益處。

呂教師,未來日子,還是有很多塘邊鶴,願你更謙卑,看見當走的路時,懷著信念向前走。(黃文傑)



「在神裡面,沒有次等,只有最好的心意」

  在《回到呼召之處》的開首,就見到這句讓我領悟甚深的話。

 《回到呼召之處》讓我更了解Tony哥哥的個人經歷,同時間,也某程度上堅定了我為主事奉的決心,因為我從《回到呼召之處》的文字裡頭,看見了薪火相傳的重要。這團「火」從二千多年前傳到人們手中,到現在傳遍了整個世界,當然也傳到了Tony哥哥的手中,再傳到我們這群年輕人手中,我們這群被Tony哥哥牧養的年輕人,也開始為主在我們生活中燃點一點的「火光」

  感謝Tony哥哥,一直為主事奉,在教會中服事青少年:感謝主,感謝主感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,讓我們都能得著美好的救恩 (陳嘉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