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

小一放榜、中一放榜、文憑試放榜,連續幾個星期有家長和年輕人,為不同的日子非常緊張。我在想像,如果你家中有三個孩子,剛好他們是升小一、中一和大學的話,你一定會是十分十分緊張!教會中的牧者,其實正是這類「家長」!

 

記得在小一放榜,親子組有成員想「叩門」入讀心儀的小學。

 

中一放榜,我們一起關心入讀安柱中學的新生。那兩天,接觸了超過一百個家庭。

 

 

文憑試放榜,勉勵一群看着他們成長的團友。以往在團契中的建立,彷彿就是為着面對眼前的挑戰!


 

 

我們為着年輕人的前途憂心,與他們一同奔波;但始終我們明白,走這條信仰人生道路的是他們自己,我們只是同行者。我們落力關心,但他們自己必須親自經歷上帝。

 

保羅勉勵提摩太: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」,我們實在不可小看他們。亞伯拉罕的神,不也是以撒的神、雅各的神嗎?不過我們也害怕是他們自己令別人小看自己,需知今天患上王子病、公主病的,教會中也有不少。

 

當然,我們也害怕他們自以為是。一列頂尖的成績,可以只是跨過某個門檻的通行證。我們所期盼的是年輕人,能好像保羅的期望:「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作信徒的榜樣。」這些都不是成績表上所看得出來的(包括操行分)。

 

然而,我想保羅也不是單單向年輕人說話的。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」的確是教會需要事奉人手時,我們可以互勉的佳句。但也不要誤會我們是想表達:「不緊要的,你覺得自己未有能力承擔這些崗位也不緊要,盡管試試看吧!」就是因為「年輕」,上帝感動你在哪個崗位服侍都好,記緊自己的限制,有清晰自己的目標,乃是生命做好榜樣。教會不是要安排你我他去「作工」,而是希望我們一起「生命影響生命」。

「就是因為年輕」第一講

經文:提後1:1-7, 提前4:12

就是因為年輕  - 不可叫人小看你! 

就是因為年輕 - 總要作榜樣

 

定了在教會的主日崇拜,安排六次針對「年輕人」的講道之後,發現手機的靈修程式、坊間的講座,都有透過提摩太書信,勉勵青年人的信息,神要藉這兩卷書信,對「年輕人」說些甚麼呢?

 

蔡醫曾在一篇文章問:「青少年是問號,抑或是教會貴重的資產?」社會經常有貶低「年輕人」之意,我們作為年輕的一群,卻可以有不一樣的取態。

 

「因為神賜給我們的,不是膽怯,而是剛強、仁愛、自制/自律」(提後1:7 原文直譯)

 

從客觀推論以及當時的背景,估計提摩太當時大概35-40歲。可是,要在像以弗所這大城裡,一間應該略有規模的教會作領導,他自覺年輕,更何況,保羅就是那創立教會的。壓力不輕,加上他本身的性格(提後1:1-7保羅特別提他的信仰,源自外婆與媽媽,或者在婦女群中孕育的男孩,會比較內向),以及他的健康問題(提前5:23保羅說他「胃口不清,屢次患病」),他「膽怯」得十分合理。

 

可是保羅看到的,是他的「無偽之信」、「可以再如火挑旺的信心」、以及神所賜那屬靈的生命 - 「剛強、仁愛、自制」。是的,如果我們的孩子患上公主病、王子病,都因我們或者太「愛惜」他們,以致他們不能強壯起來!我想起我第一班牧養的少年人「初青」,從第一次放手讓他們攪戶外活動,至鼓勵他們自選團訓,又多年後改團名,每個歷程都甚寶貴。最難忘的是,這就是他們所選的團訓(然後我按此,為他們作了團契的「第一首團歌」),正是他們的心聲: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,總要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作信徒的榜樣。」

 

這半年、一年,許多事件都讓我們感歎成年人與青年人的關係越趨撕裂。保羅跟提摩太,卻彰顯一段令人鼓舞的兩代關係:「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」。保羅說他在祈禱中「不住地想念你,記念你的眼淚,畫夜切切的想見你」,一般認為提摩太後書乃是保羅臨殉道前所寫,他們或者已不能相見,但保羅對提摩太的肯定,卻能長留在他的生命當中。

「就是因為年輕」第二講 - 薪火代代相傳

經文:提後1:1-7, 提後2:1-6

 

「薪火相傳」這個成語,出處是莊子養生主篇:「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」「薪」是用作燃料的樹木或草(或稱為柴),全句是說薪和火互相交替,可使火焰不熄;代表師徒之間互相傳授不絕,也可以形容父子的事業、或師生之間傳衍不斷。

 

你或許聽過一個小比喻,就是每個基督徒都像一塊燒紅的炭,丟到路邊,它就很容易漸漸地冷卻、熄滅。但若你把一堆彷彿要熄滅的炭堆在一起,在風的吹襲下,竟然能再一次地燃燒起來。這表明基督徒聚在一起的重要,彷彿也表示火焰是要一代又一代傳下去。我們掛在咀邊:「年輕人是將來教會的希望」,希望不是空講,甚至不是一件事工,而是經過長年累月生命的傳遞,能夠印證和實現的夢想。

 

 

1)一段四代的關係

保羅勉勵提摩太:「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,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。」(2:2)

 

細心想,這就是一段四代的關係。保羅是第一代,提摩太聽到保羅所教訓的,是第二代。然後他要交託的,是第三代,然後「忠心去教導」第四代的小羊。

 

 

提摩太的的母親、外祖母都是信主的,保羅是這樣形容的:「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,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妮基心裏的,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。」(提後1:5) 這份真實無偽的信心,是源於三代的孕育,再加上保羅親自的教導,連同好像雲彩一樣多的見證人的扶持 - 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(保羅)的教訓 - 保羅跟提摩太強調:「你必須要傳遞下去」(也要交託)。

 

2)一份四重的託付

接著保羅講了三個比喻,分別是「基督耶穌的精兵」、「場上比武的運動員」和「勞力的農夫」,加上第一節他講到「在基督耶穌恩典上剛強的兒子」,我稱之為一份四重的託付。

 

專心的士兵、守規有紀律的運動員、勞力的農夫,加上剛強。這正是保羅在之前已經鼓勵提摩太的,「神賜給我們,不是膽怯的心,乃是剛強、仁愛、謹守(自制)的心。」(1:7) 專心、守規、勞力,正是表現「剛強」的準則,也讓我知道,剛強之外,還要謹守和自制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3) 一個信心的任命

 

在社會的大氣候之下,聖經是那樣有要求,講託付、任命,是否要令年輕人加添多一重壓力呢?我堅信神甚至屬靈長者並非一味想要求。保羅向提摩太表達的,這份信任就是「信心的任命」-即使未看到對方有足夠能力去做,依然委以重任。就像提摩太在人眼中,在他自己看來,是多麼不濟(性格懦弱、健康不佳),但「瓦器裡面蘊藏了寶貝」、「無偽的信」乃由小就建立、有「神所默示的聖經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, 讓屬神的提摩太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」

 

一位飛機師出了意外,發現原來是機械師入錯油引致,他卻對那機械師說:「就委託你為我修理飛機,你今次確保意外不再發生」。你說那豈不是壓力更大?但結果是那機械師自此再沒犯錯了。在神的家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,但透過信任(交託),我們不再兒戲,不是因為要求,而是因為那份信任,而發展出我們的潛能!

 

(導師見證)

 

結論:

「薪火相傳」還有個同等意義的詞:「薪盡火傳」。薪就是柴。柴雖燒盡,火種仍留傳。在末世,人的信仰會逐漸冷淡。可是,火種依舊要留存,就如過去二千多年教會受盡逼迫,今日依然為主作見證。世代越黑暗,光的功用就越顯明 -就算是微小的燭光,都能照亮一家的人!

 

 

網上重溫:https://youtu.be/AL53lGATGck

講道摘錄   2016年「就是因為年輕」第三講

 

作主貴重器皿

經文:提摩太後書2:20-23

 

保羅在這裡有關器皿的教導,重點跟他在哥林多後書想表達的,有所不同。這裡是講到人的選擇,「不但有金器銀器,也有木器瓦器」,原文中「卑賤」的意思,是解作與「貴重」相對,「普通」的器皿。要留意的,是選擇並不單是外在的質素,而是內在 - 追求聖潔 - 保羅對照了舊約會幕中的器皿,神所要用的是「歸耶和華為聖」。

 

這是我們少年團契-大衛團每週也會背誦的團訓 - 「就是因為年輕」- 不單要選擇自己的生命取向,更要選擇一生可以交往的友伴:「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,追求公義、信德、仁愛、和平。」藉今日的經文,我希望發出三個問題,來跟我們當中的年輕人,以及每位願意尋求主的人,一同選擇上帝要我們選擇的。想深一層,也是教會青少年工作一向的三個堅持。

1) 我點睇自己? (教會的栽培工作)

 

在大衛團,我們玩了一個「爭櫈仔」的遊戲:要爭奪在世上的席位,力大、IQ高、經濟都是有利條件。年輕人辛辛苦苦要成為一個大學或大專生,畢業了卻依然誠惶誠恐。在天堂,卻是一處沒有眼淚、疾病、功課、和「肥佬」的地方。當時跟學生分享這點,看到他們的眼神是帶著感觸!

 

信耶穌、返教會,正是要從神的眼光,真實地認識自己!神看我們,並不像世界看我們。保羅在這裡用了一個王宮的比喻 - 「大戶人家」-家中的用品陳設分明,金器與銀器、木器與瓦器不會混合使用。21節原文有「所以」這連接詞 -人可以選擇成為貴重的器皿,而非卑賤(普通)的器皿。教會的栽培:無論是有系統的 (成長八課、主日學、浸禮班、門徒訓練),潛移默化的(崇拜聽道、團契查經),要幫助我們頭腦上知道主的揀選,是跟世人的不同,經歷上,逐漸認定神既是這樣看我們,我們也應該看自己「合乎中道」。

2)我點搵同伴?(教會的青少年團契)

 

保羅說,「成為聖潔,合乎主用」是群體的事。因為「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,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,追求公義、信德、仁愛、和平。」「清心」是單純仰望主,「私慾」則是單純看到自己的需要。我們不單指年輕人需要返團契,我們更要問,教會的青少年團契是在做甚麼?一些積極的基督徒選擇不返團契,星期六去參加更有意義的活動,雖不能說他們是做得「對」,但不也是需要反思的現象?有時,我們感覺好難拿捏得準。教會不應變成「軍訓」,但也不應習慣了鬆散,讓團契反成了私慾的溫床。

 

中大沈祖堯校長在一次開學禮,針對了學生流行的一句話:「認真,就輸了」。「大學生從小學、初中、高中一路走來,經歷過無數考試,身經百戰,最終入到大學,因此校園盛行一種觀念,認為大學生活,是時候喘一口氣,放鬆一下,好好玩一下...... 選一些可輕鬆過關、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.....晚上在書院宿舍開派對,為辦活動開會通宵達旦,第二天走堂......」對比教會,一班信耶穌的人,結伴只為在充滿撕殺的戰場,找個安樂窩、避難所?還是更應珍惜彼此生命的改變,追求卓越、不畏艱難和付代價,認認真真的追求信仰?

3) 我點俾神用?(教會的事奉和使命)

 

保羅在這裡提到一個選擇:「人若自潔,就必作貴重的器皿」。22節「脫離卑賤的事」不是指脫離罪惡,而是可以選擇不做普通的器皿。

 

既然神叫我們選擇,便沒有任何強逼的含義。我們選擇當普通的器皿,是有沒問題的,神的家也需要普通的信徒。然而,當神願意給我們機會時,我們是否願意選擇成為貴重的器皿?「分別為聖」就是要我單單為上帝所用,而不是為自己的人生籌算計劃。今日我們仍要希望年輕一輩,委身成為神國度全職的工人,更需要在職場中成為主的「全職」見證人,也要在教會中肩擔不簡單的職份!中神院長李思敬博士在一個「大專信徒奮興會」講到這段瓦器的經文,講題是:「得救還是瓦器,投神毋須含淚」,勉勵不需要「含淚」去作出合符上帝心意的決定。當然,「含淚」一方面可能是出於慚愧,另一方面可能是知道代價很大,不捨得!他說:我們因為相信神,最終成為神的器皿,都能理直氣壯,讓普通變成精彩。

 

結論:

這世代的年輕人,活出信仰比我們這一代看來更難:18歲開始要排公屋、職業的方向不明朗,但,是否代表他們就不能成為貴重的器皿呢?其實教會面對每一代的年輕人,都說出很多擔心的事,十年前,我已經擔任青少年傳道滿十載,也在問一個問題;可是,往後我看見越來越多我所認識的人,他們選擇了「分別為聖」,渴慕聖工,也凝聚了好些跟他們一同清心禱告主的人,今日已經是全職傳道人。「就是因為年輕」,不要錯過機會,就能為主所用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講道摘錄   2016年「就是因為年輕」第四講

 

篤守聖經真道

經文:提後3:14-17,參3:1-7, 2:14-16

 

在提摩太後書,保羅將他最後的「遺言」寫給他親愛的屬靈兒子提摩太。在書信一開始,保羅就表達他對提摩太的想念:「祈禱的時候,不住地想念你,記念你的眼淚,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......」(1:3-4) 保羅當時被關在羅馬冰冷的牢房中,陪伴他的只有書、紙和筆,很多人已經離開甚至離棄他;另一方面,他卻想到提摩太在教會的處境,在世俗的洪流幾乎站立不住,又因他與生俱來懦弱的性格、成長的背景,保羅鼓勵提摩太「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,而是剛強、仁愛、謹守的心。」(1:9),第二章一開始他再說:「我兒啊,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。」(2:1)

 

在第二章,保羅鼓勵提摩太「作主貴重器皿」。我們都軟弱只如瓦器,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貴重的器皿。「人若自潔,脫離卑賤的事」。「自潔」有雙重的意思:一)一間高級餐廳的高貴盛器,外表要靚,內裡更要全然潔淨,這是神要求每位有心事奉祂的人的生命質素,也應該是每個基督徒所要追求;二)「分別為聖」更有惟獨被神使用,在職場和家庭,更要在教會和宣教禾場成為全職工人。他還有最重要的寶貝要留給提摩太-聖經,我想用一個「存活錦囊」(Suvival KIT) 的概念,用三個英文字去帶出,保羅如何強調篤守聖經真道的重要性!

 

1. Knowledge - 知曉聖經真理,抗衡世界歪風

「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,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。」(3:14-15) 在第一章開始至第三章今日的經文之前,道/善道/話語/說的話/教導/教訓/作傳道 (1:11, 13, 14; 2:2, 2, 7, 9, 11, 15, 18, 24, 25; 3:7, 8, 8, 10) 類似的字,重覆出現了就至少有16次!信仰的根基不在於別的,是在於神的道-聖經。保羅用提摩太自小受的教育,與當時,亦即是他所說「末世」的情景,作出對比。(請留意第10和14節的兩個「但」作轉折)。

 

保羅說在末世,「人要專顧自己,...... 有敬虔的外貌,卻背了敬虔的實意」(3:1-5),即使如此,卻能「牢籠無知婦女」(6)。昔日婦女教育程度較低,易受人愚弄,但這不是主因。保羅繼續說,她們是「被各樣私慾引誘,常常學習,終久不能明白真道。」又想追求神,卻又不願捨棄慾望。如果我們說自己不是很熟悉聖經,那不難,我們多讀就是了。但若我們對認識聖經失去了興趣,甚至自以為已經曉得,反而是最令人擔心的境況。

2. Interpretation - 正確解讀聖經,明白上帝心意

當我們稍前再看第二章,保羅這樣提醒提摩太:「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,在主面前囑咐他們:不可為言語爭辯;這是沒有益處的,只能敗壞聽見的人。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,作無愧的工人,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。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......」(2:14-16) 「世俗的虛談」特別指希臘的辯論文化,有點像今日我們所講的「語言偽術」,於人無益。但傳道人(和我們)要查考聖經,正確解讀,令我想起宗教改革一個重要的根基和信念:「惟獨聖經」。

 

中世紀教會腐化,甚至透過販賣「贖罪卷」要信眾用金錢來交換赦罪,當時仍是神傅的馬丁路德,謹慎查考保羅在羅馬書「因信稱義」的真理,在教堂外張貼著名的「九十五條」,宣告教皇和教庭不合聖經真理的地方。當時教廷的審查專員厄克質問他說:「馬丁,你怎麼能確定你是唯一明白聖經意思的人呢?你能把你的判斷置諸那麼多著名的人之上並宣稱較他們知道更多嗎?你沒有資格質疑至神聖的信仰。這信仰由基督那完全的頒賜律法者所制定、由眾使徒傳給全世界、由殉道士殷紅的血所印證、由神聖的眾議會所證實、由教會詳細解明,我們所有的祖先都相信而至死不渝......」

 

路得當時這樣回答:「除非用聖經和明白的理由證明我有罪 ── 我不接受教皇和議會的權威,因為他們彼此矛盾!」這是「惟獨聖經」的重要表述! 網上讀過一篇文章,說得不錯:「惟獨聖經不是只讀聖經,不用讀其他基督教書籍,甚至不學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等;也不是說不需任何工具書、解經書、人家的講道,單單靠自己讀經.......」而是有至少三重含義:a)凡事用聖經來檢驗,一切教義都要用聖經來建立,把聖經當成一切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與準則;  b)不會因為講的人頭銜高、地位大,就以為他講的一定絕對無誤,絕對可以放心跟隨,可以不需用聖經來檢驗。c)他會認真學習與研讀這些從全本聖經歸納出來的重要且正確的教義、信經、信條,歷世歷代眾聖徒的解經智慧,使自己不至於走入偏差、異端與假道中。

 

3. Teach - 教導傳遞聖經,勝過被動接收

我想起最近帶領「查經小組」的一點體驗。我跟幾位青年人利用暑假的時間,用平日的時間,每週兩次,每次查一章馬可福音,經過十多次漸漸熟習讀聖經的方法,不訴諸權威、不胡亂強解,要從神話語得到解答,更透徹的明白聖經究竟想表達甚麼。由起初的不明所以(尤其我雖然是帶領查經,但故意不立即解答聖經的疑問,而要大家從聖經中思考、找答案),至有所發現,原來明白聖經非專家的專利,其實令我們不能明白聖經,主因只是因為我們沒時間去讀、研究!

 

其實我也不是讀了神學,才曉得讀聖經的方法。從聖經中發現真理的喜樂,源自我自己大專一年班在FES查經(當時自己信了主大約只有三年);後來牧會時,每個月也有一個星期六早上帶青少年去查經,為許多青年人扎好根基。

 

保羅告訴提摩太:「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,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」(3:16-17) 這句金句有不少人都曉得,但為何我們經常沒有以聖經的權柄為權柄呢?反而,我們容易看重人的權威,講道的人講得好,我們才能領受神的話。異端的興起揭示我們對聖經的無知,他們斷章取義、胡亂強解,當中有一些顯而易見的邏輯謬誤,我們卻竟招架無力。在查經小組,我不單傳遞聖經的真理,更要教他們去查考聖經,甚至將來要透過教導和分享聖經,有更大的成長,真正領受聖經那「教訓、督責,使我的生命歸正,叫我預備行各樣善事」的力量!Teach是要成為無愧的工人,按著正意是謹慎的Interpretation,得著聖經的真知識Knowledge,讓信仰自然流露出來!

 

講道摘錄 2016年「就是因為年輕」第五講

 

爭戰一直到底 提摩太後書4:1-8

 

上月在生活營跟團友一同參與攀石,久違了,大約2000年時擔任突破營會義工,在青少年牧養初出茅蘆,如今已是十多年後,能夠在完成嗎?的確今天在半途都有氣力不繼、想放棄的感覺。在人生、在信仰,有幾多人立下豪情壯願,最後中途放棄?

在提摩太後書最後一章,1-5節是保羅跟提摩太發出的最後一個訓示,也是保羅最後一段寫下來的教導,第6節他說:「我現在被澆奠,離世的日子到了。」根據歷史資料和按教會的傳統:約公元60-62年,他被囚於羅馬,期間寫了四卷監獄書信,後來獲釋,有幾年自由傳道的行程,約在67年再次被捕被囚,寫下本書,不久被斬首而殉道。他用了五個意象來表達當他走到盡頭,生命的意義何在?

1) 離世 - 啟航的船

這個字在原文是指一艘船離岸,死亡就是「坐船離開」。這意象精彩之處,是意味著保羅看到生命並非終結了,而是啟航,目的地是永恆的家鄉。

一個年輕人看見一艘小船,在暴風狂雨和波濤洶湧中,乘風破浪,從遠處駛向岸邊。原來是一個漁民捕魚歸來。漁民把魚穫拖了上岸,年輕人問他﹕「在這樣的天氣出海捕魚,你不覺得危險嗎?」漁民說﹕「不!我們出海捕魚,每一次都有危險的。如果害怕危險,就不會去捕魚!」年輕人說﹕「既有危險,難道不怕葬身怒海嗎?」漁民說﹕「不怕!我們漁民葬身怒海,是尋常的事。假如怕,我們便不會再做漁民了。人總要死,葬身怒海和其他的原因死去,又有什麼分別呢?」「我的祖父,在捕魚中失蹤,大抵是被魚吃進了肚裏了。我的父親,也是在怒海中淹死,屍體也找不到。葬身怒海,也就是我們漁民生命的一部分,有什麼可怕?這樣的生命的終極,才符合我們的理想!」年輕人大惑不解﹕「這樣的生命實在太悲哀了。你或許也葬身怒海,你想過轉業嗎?」

漁民笑了起來,問年輕人﹕「你的祖父是怎樣死的?他死在什麼地方?」年輕人說﹕「他是病死的,臥病死在牀上。」「你的父親是怎樣死的?他死在什麼地方?」「他是病死的,臥病死在牀上。」「你猜想你將來是怎樣死的?會死在什麼地方?」「大抵也會是病死的,臥病死在牀上。」漁民說﹕「你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病死的,都是臥病在牀上。你猜想自己,將來也會同樣地死去。你為什麼卻沒有想到,轉業改變自己的生活,不像祖父和父親那樣死去呢?」年輕人聽了,啞口無言,不能回答。怎樣死去是重要的嗎?重要的是怎樣活着,怎樣地活,決定了怎樣地死和意義。

 

 

2) 美好的仗.當跑的路.所信的道

 

保羅既然清楚他所面對的死亡,不是終結,而是啟航,他就用了三重描述去總結他的一生。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,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,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。」三個動詞都是「已經」,是「完成時態」;他用的主要是運動、競賽上的比喻(「打仗」除了指戰爭,也可以是指比賽要堅持到底,就像跑馬拉松)。在提摩太前書保羅也以此鼓勵過提摩太,現在是他的現身說法:他在屬靈的路上,要到達終點,並要得「公義的冠冕」作為獎賞。「冠冕」乃是古希臘奧運會,那以棕樹枝編織的花環,「公義」是神的屬性,祂是經過公平的裁決,來給予保羅得勝、應得的冠冕。(第8節)

保羅強調他「所信的道」。套用剛才攀石的經驗,攀爬的過程身上必須繫著安全帶,而且要有人控制繩長,以防忽然由高處墜下。這好比是背後堅強的信念,才能完成目標。繩長必須控制合宜,就好比神話語和教訓的管束。這是第三章尾保羅敦促提摩太要「篤守聖經真道」,到了第四章一開首,更講明要傳道、勸戒人、警戒人,「因為時候要到,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,耳朵發癢,就隨從自己的情慾,增添好些師傅。並且掩耳不聽真道,偏向荒渺的言語。」(3-4) 

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,一個「轉寄」的動作,一下子便可以成為最熱的訊息。要選擇怎樣看、選擇怎樣發放,便顯得更為重要。我相信是要精益求精,就像我所欣賞的一些作者,能捕捉社會的脈膊,並且作適時、深入的神學反省,我會願意推介。試過有一些太倉促的論調和判斷,更有在言辭上彷彿要轟炸他人(俗稱「洗版」),是沒有意思的。我們要守住「所信的道」,始終如一的信念,最能挑旺他人的生命。

 

3) 澆奠 - 以生命挑旺他人

這是保羅用了舊約其中一個獻祭的方式作為比喻,他生命將要終結,卻是能叫他人生命得到旺盛。它是把酒澆在祭物之上,使祭物在火中焚燒得更為豐富,有點像我們燒烤的例子,肉的油使炭火更旺盛。但酒灑了便不再存在,保羅在腓立比書也曾用這個比喻:「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,我若被澆奠在其上,也是喜樂,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。」(2:17) 保羅這第五個生命的意象,同樣表明生命終結絕非唏噓的,也好像耶穌自己所曾宣告的: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耶穌如是、保羅如是,以他們生命的信念,爭戰一直到底的堅持,帶出生命非凡的影響力,儘管要死,影響力比仍活的人還大!

我早前看了一套電影:「危城」,當中引發我有許多信仰的反思。當中的背景是中國內戰、軍閥割據,用暴力和威嚇去奪取更多的城。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一個偏遠小城,劉青雲飾演保衛團的團長楊克難,古天樂飾演一個視殺人為喜好的軍閥少帥,一天闖入小城,殺了小店裡的三個人,其中一位是小孩子,跟這小孩柔弱的女老師,被劉青雲當場捉著,全村一致討伐,宣判要行死刑之時,忽然大軍殺到,亮出古天樂強大的背景,要求一日內他們要放人,否則威嚇全村的人都要陪葬。

原來在非常時刻,就是考驗人信念的重要關頭。那一天,全城彌漫著一種白色恐佈,本來所有村民一致要討伐殺人犯,漸漸只剩下主角與他的部份保衛團成員,誓死不屈。其實主角深深明白,放低信念,屈服於強權之下,結果必定更壞;而當時被關在牢寵的少帥亦洞悉到眾人的恐懼,而變本加厲,甚至假裝要上吊自殺,令眾人更覺得不能讓他死!電影中還有個特別的角色,是由彭于晏飾演的一個大鬍子浪人馬峰,他本來是充滿正義感的,卻因以往一件經歷而感覺失望,從此只想浪跡天涯。他曾救過那位女老師,所以她的死對他已經有很大震撼,當他問楊克難:「難道你不怕死嗎?」楊克難滿帶信念地回應他:「其實人都要有一死,只是要死得有價值。」

隨著村民全部倒戈相向,甚至有人想用計殺掉他,楊克難辭去保衛團團長一職,解散保衛團,並打算他們並太太、年幼的女兒離開,馬峰亦奉女老師的遺願送走其他的學生,在村內持守寧死不屈的,只剩楊克難一人。軍隊入城,自然形勢逆轉,好多阿諛奉承的人更想討好這些殺人不眨眼的少帥,結果卻被無理槍殺,軍隊也沒守最初的承諾,濫殺村中許多的人和奴役他們,果然顯出人放棄信念,苟且偷生,未必比現在好!奇妙的是,那些本來離開了的眾人,都不約而同被團長的信念感動,在分义路上相遇,一同要回來營救危城!

 

總結

保羅說他即使要死,那都只是「坐船離開」,不是終結,乃是啟航。他回顧一生,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,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,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。」他堅守了從主而來的信念,因此他最後囑咐提摩太,最緊要正是要守住神的道。最後,他將生命「澆奠」,是要叫其他生命更旺盛,好像剛才提「危城」的主角,用信念團結眾人,扭轉逆境!我希望這一代的年青人都成為有信念的人,但必須是從神而來的價值觀,要一直跑到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