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

之一:耶穌教我們分享

團友熱切期待,一年一度的「團慶」於今天舉行。除了敬拜、感恩和分享環節,大家最感興奮的,莫過於是最後的「生日會」了。既然是慶祝團契的「生日」,這天預備的食物也格外豐富。

青兒返了團契大概兩年。第二次出席「團慶」的她,覺得這天特別有意義。就讀中四的她已是團契的核心份子,由於積極參與初信栽培工作,團契許多新朋友,都是因著她開始穩定返團契的。

她聽著團友們的感恩見證分享。除了團友,也有導師分享。青兒特別喜愛Peter導師,他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導師,這天又在分享時,一邊彈鋼琴,一邊分享團契的「第一首團歌」。只見Peter彈著唱著,滿臉投入和感動的樣子,令人聯想起當年身為團友的他,如何曾被這首歌深深感動過......

傳聞說Peter是團契的第一代團友,果然是真的。

「那年我讀中三,團契剛成立第一年。在第一次團慶日,負責團契、也是我們惟一的導師,跟我們分享這首由他親自創作的團歌。他說這首歌的創作靈感,都是來自我們。例如:一年來他如何招聚不同的青少年返團契,帶他們信主、幫他們栽培;而由團友一人一票選出的『團訓』,更成了這首『團歌』的重要取材。」

「每次導師都會拿著結他,跟我們唱這獨有的『團歌』,然後背誦『團訓』。團契的形式不像現在那麼多元化,除了專題、查經之外,便是我們圍圈彼此分享。分享平日的生活、實踐信仰的點點滴滴、為彼此的靈命代禱等,卻總沒有冷場。主動分享,就是在團契中學習得來的。」Peter說。

「我一直在領略導師的話,驚歎分享的力量。團友跟他分享,他得到感動,再與我們分享。而昔日作為團友的我,領受分享的那位,如今卻在這裡跟你們分享。分享有傳遞的特性,不單是直線進行,也有迴旋式的。」

青兒記起栽培其中一課內容:「分享是種力量。分享喜樂能讓喜樂加倍,分享難過,卻能讓難過減半。」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除了分享感受,分享食物也是極大的快樂。不知不覺,到了團慶的壓軸環節 「生日會」。

團長請耶穌在「生日會」前說幾句話,也為食物感恩祈禱。每一次團契,總有安排耶穌分享的時候。祂的話總會溫暖大家的心,並且指明團友生命的方向。多年來,祂不斷激勵團友生命有成長,邀請他們以愛相待,同心事奉。祂看見團契有今天的發展,心中實在高興。

耶穌這回先問問題。「各位團友,你們知道每年的團慶,結束都會是一個『生日會』,但你們知道這跟平日團契的『生日會』有甚麼分別?」

「這天的『生日會』食物特別多。」團友甲說。

「這『生日會』是慶祝團契而不是我們的生日。」團友乙也回應。

似乎這些答案未能滿足耶穌,祂繼續問:「為何這天的食物特別多呢?知道是誰買這些食物的嗎?錢從何來?」

雖然導師未曾解釋平日團契資金的運用,團友大概都知道團契日常的開支,部份是來自他們每次團契奉獻的金錢。團慶是個大日子,食物豐富一些是理所當然的吧。

「其實是來自快將升團團友的一點心意。」團長阿May見良久沒團友猜中,就帶頭分享。「這是團契一種『分享』的傳統,當團友進入大專之後,他們會轉而參加大專團契。不過他們不會忘記在中學階段,團契如何塑造、建立他們。於是在團慶日,他們會奉上小小心意,象徵團契的分享精神,要繼續延續下去。」

團長阿May是從前團契的中堅份子,於去年升團。因著對團契的感情,她回到團契服事,擔任「團長」一職。

當然還有導師Peter,由從前團友的身份,長大後搖身一變,成為團契導師。

青兒想起剛才Peter分享的「第一首團歌」。昔日的導師跟Peter分享,如今他成為導師,跟團友分享。每年升團的團友接受過之前團友的分享,如今他們快將離開團契,跟我們分享。

此時,耶穌繼續道出最關鍵的道理。

「剛才Peter分享了團契成立頭一年的故事。當時雖然只得一位導師,但因著他的榜樣,許多團友得到激勵,都積極帶領新朋友返團契。在第一次的團慶,團契人數已經有顯注的上升。隨著人數增多,和有團友快要中學畢業,教會準備成立大專團契。就在那次團慶,這導師自掏錢包請大家吃東西,說是為團契舉行的『生日會』。但他更希望往後的團慶,那些將要離開團契升團的團友,會自發地延續這『美好的分享』,象徵他們希望團契的愛會延續下去,更象徵他們會繼續關心中學弟妹的需要,甚至返回團契參與服事。」

「一切出自愛的分享,會有感染各人的能力。這也是我願意你們學習彼此相愛,就像我愛你們一樣。」

青兒想:「曾聽人說傳統變成了規律甚至制度,便會變得彊化。團契雖然時常強調分享,但多少時候,我們的分享是發自好像那位導師、Peter、阿May甚至每屆升團團友的甘心樂意奉獻?」在耶穌為團慶感恩祝禱的時候,青兒若有所思:自己不也是積極延續團契分享精神的一份子嗎?昔日她被栽培、「湊大」,如今積極參與栽培初信者。若非耶穌分享,她真的不為意這正是團契的核心價值。對,這就是Peter導師常常掛在咀邊的話:「生命,影響生命」。

之二:耶穌教我們服侍

學校團契今年安排的服侍行動,是歷年來的突破。因為過去都是「獨沽一味」去探訪學校隔鄰的安老院舍,為長者安排一些福音性的活動,但今次因為老師的穿針引線,大家會前往一個位於粉嶺的農莊,參與一些「日常農務」的工作,例如除草、灌溉、護理動植物、收割等。宣傳一出,許多同學都熱衷報名。除了形式新穎,對平時內向的團友來說,不用「開口」的服侍,他們都覺得「自在」許多。老師為參加的同學舉行簡介會,並鼓勵他們一同為這天的服侍禱告 - 特別天氣 - 須知若天氣不佳,所有戶外的服侍都會取消。農莊大部份的設施是在戶外的。

楓仔也報了名參加這次服侍行動。在農田做些體力勞動的工作,雖然會出一身汗,他仍覺得將會是特別的體驗。「神啊,最要緊是當天千萬不要下雨。陽光普照、猛烈也不打緊;當然,如果是陰天就更佳啦!」他禱告說。

老師帶領同學到達農莊。只見同學留心聽負責人講解,不介意工作的編排,一同努力。這日天氣相當翳熱,平時團契安排戶外活動以「冷氣首選」的同學,沒有半聲埋怨。老師想:「究竟是由於農莊工作有新鮮感,還是平日團契教導服侍精神終於見效?」不過,大概工作一個小時之後,尤如天文台預測,開始下起大雨來,服侍被逼腰斬,同學移師往活動室。老師也早有後著,預備了一段查經的環節,讓同學分享「甚麼是服侍」。

楓仔心想:「神應允祈禱的方式真的特別,祂預備有好天氣的時間,是剛剛好!」服侍時間雖然縮短,休息一下也很不錯;而特別驚喜的是,老師為他們預備了零食,更有涼茶解暑。平日不多做家務的他,總會提議戶外活動於室內進行,今天的工作量,已經「超標」了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天團契完結,楓仔和幾位同學,還有耶穌,一同往學校附近的「晴天小食店」吃下午茶。他們很喜歡跟耶穌邊吃、邊談。信仰,就是如此生活化。

今天耶穌點了「五餅二魚」茶餐。小食店老闆知道耶穌跟同學會來「幫襯」之後,投其所好,設計了幾個和聖經有關的款式。耶穌有時會透過這些款式,跟同學分享相關的故事,不過今天,耶穌似乎想談談其他。

「大家有沒有留意,每次當我『落單』時,我有甚麼是必定會做的呢?」祂問。

「你通常會用聖經的話祝福那位侍應。」團友甲覺得用聖經的話誠心祝福他人,比「硬銷」福音來得有效。

「你會問候一下他們,令他們對我們的信仰留下良好印象。」小明記得栽培時學過,生命見證比單單口講福音,來得真實。

「你們都說得好。不過留意那都是生命的自然流露,而不是為著要成功傳福音的『工具』啊!其實還有一樣,就是我會向這些『服侍』我的人,說句『謝謝』或『唔該晒』,我的大前題是:別因為我們是付錢的,就用『老闆』的心態要求人服侍自己!」耶穌說。

「英文有句諺語:“First come, first serve”,意思是先到的顧客會先得到服務。因此正確的寫法應該是“First come, first served”,文法上要用『被動式』served。中文我們說『先到先得』,就像剛才落單的時候,我們會期望越早落單,會越早有食物。實際上這並非必然。你們記得在出了亂子時,你們怎樣應對的嗎?」

楓仔想起另一位團友:牛少。牛少是學校辯論隊隊長,性格黑白分明、據理力爭。可惜有時理據充份,卻少了一份人情味。有次因為在某某茶餐廳,侍應漏了替他落單,查詢時態度又不好,牛少放高聲量說了一句:「以你們今時今日的服務態度,不要指望我們的同學再來『幫襯』你!」楓仔雖然都覺得那位侍應不對,但牛少從起初略帶不滿,至後來咄咄逼人的語氣,也令楓仔覺得不好意思,一方面會影響學校,另一方面也影響基督徒在人心中的印象啊!

「我也記得那一次。那茶餐廳的侍應,服務態度一向都不太好,不過他們人手不夠,我們幾間學校的午飯時間又相近,忙中有錯也情有可原。我們深受那句旅遊業的口號影響,的確,那亦是服務性行業的本份;但作為基督徒,我們也當反思一下自己的態度,是否我們也經常以『老闆』心態自居?即使在服務態度良好的食肆,一點兒出錯也會觸動我們的『老闆』神經。就像有人說新一代的小孩慣了接受女傭照顧,總覺得她們都是『工人』,是要服侍自己的。」平時看似粗心大意的小明,原來有相當不錯的觀察力。

「許多人將“First come, first served”寫成“First come, first serve”,可能是基於方便或慣性。期望公平,『先來的,先得服侍』;“First come, first serve”其實是相反的概念:『先來的,先去服侍』,卻是十分『聖經』。就如你跟團友點了同樣款式的茶餐,你先落單,但餐到時,你先讓他要,這就不是『先到先得』,而是『先來的,先去服侍』。正如上星期的服侍行動,最初是你們在農莊服侍、幫忙,但後來天氣轉差,你們的『服侍』腰斬了,你還記得老師做了甚麼嗎?」耶穌進入正題,原來祂是想我們明白上次服侍行動的重要意義。

「在上次服侍行動,老師一直在留意天氣預測,知道當日極有可能會下大雨,便『兩手準備』,預備了查經資料,若最終未能『服侍』,大家也可想一想「甚麼是服侍」。他也預備了零食、解暑涼茶,預料在翳熱天氣下,平日少做家務、不喜愛戶外活動的你們,一定受用。神沒告訴老師祂會讓大家服侍一小時後便下大雨,一份服侍的心,促使老師作出充足準備,隨時準備,便隨時『服侍』。其實,大家當日分享,平日的彼此代禱,也是彼此『服侍』,例如透過分享,我們能夠激勵他人多一點。」祂說。

耶穌每次在「晴天小食店」,都沒有以「老闆」自居。祂對那些服侍的人表達謝意,對他們的工作表達體恤,「先來的,先去服侍」,如此的心態實在是甘心樂意去服侍的動力。小食店店主設計一些以聖經為題的茶餐款式,一方面是商業考慮,另一方面也可以算是一種自發的「服侍」啊!

「同學覺得這次服侍行動別具新鮮感。每年慣性去探訪安老院舍,彷彿成了『例行公事』。其實,對不少同學來說,這次『不用開口』去服侍,反而是他們積極參與的動力。可是你們是否知道,我們收到安老院舍的查詢,對大家『取消』了這慣常的探訪,表達有點失望。他們說每一次大家去探訪,對當中很少有親人來探望的長者,是特別開心的。或者對大家來說,每年都是唱那幾首歌、玩那些遊戲、派禮物,已經沒有任何新鮮感;但對長者來說,這些都有如久旱逢甘霖。其實,服侍的心態比服侍的方式重要,有了服侍的心,會提升我們服侍的創意,不會年年如是;目的,就是讓被服侍的人得著更好的。同學也不必怕那些『開口』的服侍(或接觸自己少接觸的人,例如長者),因為只要我們樂意付出,便能為他人帶來快樂。」

「不要計較服侍的方式,只要甘心樂意去服侍他人。隨時隨地,成為一個服侍人的人 - 帶著創意的服侍,一個代禱、一個分享,都能造就他人。」

楓仔記起上次教會團契的生活營,最後一天安排在沙灘有活動,怎知又是下著大雨,活動被逼腰斬。導師也是「創意」地請大家躲在陜小的避雨處,彼此分享在營會的種種得著。沒有特別的形式,團友卻格外享受這種「彼此服侍」。他想起導師也是常作準備,常存服侍別人的心,否則又怎會忽發其想,提議這別出心裁的後備活動呢?「我下次要多為自己服侍的心,如何隨時作準備去服侍人禱告,多於只是為程序、理想的環境了。」

之三:耶穌教我定優次

「真唔好意思!今天也要請假。」青兒已經連續兩次要缺席「門訓」。「真難安排時間……」本來已經「百足咁多爪」,青兒新近還獲邀做校慶特刊的「小記者」,要四出安排訪問,雖說做得起勁,但想起許多次無奈的失約……

特別她想起參加「門訓」時,耶穌說:「希望大家以出席『門訓』為你的優先。然而身為學生,遇上時間衝突,在所難免。記著做任何事,都要持守住『門訓精神』。」

青兒正在訪問宗教科老師,腦海浮起耶穌這話。 「今日齊人嗎?耶穌會講甚麼題目呢?」記掛著那同時間的『門訓』,她一時失神。「『門訓精神』?她似有所領悟。今天的訪問是有關學校的宗教活動,十分重要;若然敷衍了事,我是在實踐『門訓精神』嗎?」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今天「門訓」好齊人,還有耶穌邀請的特別嘉賓 - 教會中學生團契的團長阿May來分享。「很開心平日回來探望大家!除了想起昔日在這裡讀書的點滴,也喚起我中學時期,參加『門訓』的回憶!」原來以前的「門訓」是在放學後進行的。不過,隨著學校的活動增多,耶穌也將「門訓」時間調動到在午飯時間進行了。

「上個月是大專生的『死線』月。考試、功課一浪接一浪,還有在學院擔任學生團契組長。不過,由於我早已準備在教會團契服事,也略知所讀學科的工作量,所以我在學院只擔任組長一職。期間遇上一些有興趣參與的學會邀請「上莊」,也忍心婉拒了。或者遲一些啦!」

「『死線』集中一起的時候,是令人吃不消的!連續有兩星期,我需要缺席教會團契,不過,一個月前,我已跟Peter和其他導師交代清楚。『教會的事奉』是重要,但『生命的事奉』對我來說更重要呢!」猶如經過驚濤駭浪,阿May分享時仍像置身其中。

聆聽經驗分享,真的可以更切身地明白耶穌的教導。

「同學們,還記得那一次講及『生命的事奉』嗎?對你來說,它代表甚麼?」耶穌期望

大家認真作思考,對屬靈名詞,不能夠「唸口簧」。

「神看我們的『心』多於我們的『事奉』」同學甲說。

「事奉時必須倚靠神,不能倚靠自己。」同學乙也搶著回應。

「對!我們整個人、生活、品格及所有的表現,都應該『是』神的見證。不單是當我們在教會、學校『事奉』時,或我們去『作』神的見證時,才是事奉。耶穌常常提醒我們,我們不是「做」見證,而應該「是」見證!」阿May作出補充。()

May分享要在團契請假的掙扎。「我們強調『不可停止聚會』,團長請假,豈非成了壞『見證』?但作為一個學生,專心預備學院的課業,是我的本份。」她強調只是暫時放下一些「工作的事奉」,但是親近神、讀神的話語,卻沒有終止。這段時期她禱告,可能還比平時多!她只是在「事奉」請了假,卻沒有缺席主日崇拜;崇拜後要迅即離開教會,仍然透過whatsapp關心團友和小組肢體。在重整優次的過程,始終排首位的,是她自己的生命,以及與神的關係。

耶穌總結:「阿May面對時間拉扯時,持守著重要的優先次序,事先作出安排,與導師溝通,充份顯出其責任感。她在接受任務前會深思熟慮,計好要付的代價,忍痛婉拒一些吸引的邀請。實在值得欣賞。」

「努力做好生活規劃,在做每一件事情時,以神的心意為本,其實就是『先求祂的國,和祂的義』。」

青兒想起上次訪問學校宗教科老師時,自己的一時分心。她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,但原來不是「做得多就是好」。拒絕和取捨,是「優次人生」的秘誤。

「在面對掙扎時,我必須先找『顧問』,才能作出有智慧的抉擇。你們猜猜我的『顧問』是誰呢?」青兒跟組員都望向那帶著慈容的耶穌,一同發出會心微笑。耶穌不是說過:「離了我,你們就不能作甚麼」嗎?

之四:耶穌教我傳與承

「如果主祢要我專注在團契導師的事奉,而要暫時放下敬拜隊的服事......

Peter在鋼琴前彈著詩歌,一面敬拜、一面禱告。最近這感動越來越強烈,同時,也令他有諸般的不捨。尤其是當他跟敬拜隊的「親密戰友」分享這想法,他們有的表現相當激動。

Peter你是敬拜隊的創辦人,你離隊我們怎麼算呀?」

「是否出隊有壓力呢?不如減少你的出隊次數,甚至讓你做『後援隊員』,有需要才找你幫手?」

「不如我們為Peter能留在敬拜隊,開特別祈禱會啦!」

惟獨現任隊長阿Paul,在Peter每次分享時,都會靜靜地聆聽,沒有表示意見。Peter好想聽這位「最親密戰友」的想法,因為他若離隊,帶領敬拜隊的責任便會完全擔在他肩頭上了;阿Paul雖然年輕,敬拜隊成立五年以來,他的投入與日漸成熟,特別在他擔任隊長的這兩年,都令Peter覺得放心。

「親愛的弟兄姊妹,你記得嗎?這數年日子數面,成長於這個家......。」彈著彈著,這首歌的歌詞勾起Peter許多建立敬拜隊的回憶;同時,這首由昔日導師創作的「第一首團歌」,也讓身為「第一代團友」的Peter更肯定他自兩年前,返回團契擔任導師的負擔……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「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......」每次敬拜練習開始之前,耶穌的話都提醒著隊員:我們不是用「音樂」去拜父,也不是用「夾Band」來拜父,這一切,都是敬拜的媒介。「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。」敬拜的「人」,是比敬拜的「方式」重要。

今次主席選的歌,對Band有相當的難度。雖然尚有一次的練習,大家對出隊還是相當擔心。阿Paul提醒大家,練習時間差不多了:「讓我們靜下來禱告,也聽聽耶穌有甚麼提醒!」電結他手牛少、鼓手阿Man卻仍在討論「惟有耶穌」跟「祢是配得」兩首歌的轉接安排,等了足足五分鐘,大家才能安靜下來。

「真的欣賞大家......。」耶穌一貫表達鼓勵和欣賞。事實上,在練習的過程中,很多隊員並不察覺耶穌在場。因為專注於詩歌的編排、彈奏和演譯,縱然歌詞在表達「惟有耶穌」和「祢是配得」,耶穌卻彷彿已被音符、節奏和歌聲掩蓋了。難道耶穌已經「見怪不怪」?帶領團契的,會因為著緊週會的程序,忘了週會原是為了讓團友更認識神。查經的,為要要對聖經有更深入瞭解,結果沒有行道。敬拜隊的隊員固然明白用心練習,只為獻上「更好的敬拜」,但「更好的敬拜」,卻不應取替我們當全心全意敬拜的對象。

Peter離隊不覺已有兩個月。許多隊友起初真有因為少了一位「靈魂人物」,練習或出隊時有所不習慣。但大家漸漸留意,每次當他們練習敬拜(在每週團契後)Peter也是在他們「附近」跟團友攀談、關心他們;看似是少了一同在隊中的緊密合作,卻是另一種更有默契的「合作」。大家所服事的,不就是同一教會的青少年嗎?而因為Peter選擇專注於團契導師的事奉,更令部份隊員思想團契工作的需要。

「幾個星期前,自己為了Peter離隊很不開心,回想起來,有點幼稚。每當司琴彈奏,便會覺得他怎能比得上PeterPeter又懂即興伴奏,好能帶領我們默想......我要對司琴說句對不起,更要求耶穌原諒我!我忘了音樂只是媒介,敬拜的重心不是這些!」隊員甲的心聲幾能代表許多隊員,他們不少都是Peter的「小粉絲」,起初加入敬拜隊也以「音樂第一」。

耶穌聽了幾位隊員的分享後,欣喜他們又多了一番體會。「記得我跟你們說過三位大師兄在山上敬拜的情景嗎?『我們在這裡真好』是敬拜的高峰,也成了信仰生活的試探。如果他們都停在山上,山下的需要又靠誰來滿足呢?」

耶穌是說那天在三位門徒面前變了形象,彼得說了這句由衷的話。大概他也會唱:「惟有耶穌......叫狂風巨浪平靜,大能赦罪行神蹟。」這些都是他的親身經歷。許多隊員也渴望像昔日的門徒見到神蹟,便能打從心底發出敬拜......。可是,當彼得說要為耶穌,還有當時顯現的摩西和以利亞搭三座棚時,天父的聲音從雲中出來,一切忽然歸於無有。耶穌帶他們回到山下,醫治一個被鬼附身的孩子;他和家人正陷於水深火熱,急待救援!

「山上、山下?」在Band房的隊員們從玻璃窗,望向正在跟團友禱告的Peter。「當Peter跟我分享離隊的想法,起初我也有不捨......幸好有隊員先提出攪甚麼特別祈禱會,否則由我這隊長提出來,就實在太不成熟啦!我驚覺在練習後,自己會陶醉於Band房內樂聲依然縈繞,為能加入敬拜隊感恩,也容易變了『我們在這裡真好』!」原來阿Paul一直只是外表平靜,內心卻是波濤洶湧。Peter創辦敬拜隊,提拔了幾位比他年輕的團友,阿Paul是其中之一。阿Paul清楚Peter的異象,是團契的弟兄姊妹更多與神靠近,敬拜隊的成長和發展叫他感恩,但「山上的敬拜」是好,「山下的服事」更不可少。

「自從Ivan導師三年前離開,團契便再沒有導師了。Peter深受Ivan的影響,對團契工作充滿負擔,才讀大專二年班的他,用了一年時間外出參加課程,之後便回到團契擔任導師。」Ivan當年也是惟一的導師,是「親愛的弟兄姊妹」,這第一首團歌的作者。

「敬拜隊由Peter創立,由起初只有三五成員,發展至現在接近十人。從青少年團友起初不太投入敬拜,甚至邊唱詩歌邊閒談,至今經常有團友正面回應,實在是神的工作。Peter跟我分享離隊的掙扎,他提到擔任導師兩年以來,『山上的敬拜』相當精彩,『山下的服事』卻長期人手不足。在『山上』練敬拜的同時,他總會記掛『山下』的團友,想更多在團契後關心他們。他說也會教導團友不應只停留在敬拜的滿足,走到山下、回到家中、生活的場所,活出信仰和加緊服事!」阿Paul繼續說。

耶穌說:「大家是否留意,Peter其實並沒有離隊呢!我是指他的異象、他的堅持已經傳遞予阿Paul和好些隊員了。傳遞和承接,都是成長的動力。『我們在這裡真好』會叫人忽略其他的需要,事實上我們不是屬於不同團隊,我們都應該看自己是同一隊天國大軍的成員。」

牛少和阿Man本來說好要再談談那未夾好的部份,禱告後,他們卻不約而同,一同去找一些平日少接觸,比他們年輕幾屆的團友傾談。「走到山下」!似乎他們也承接了這個異象了。


之五:耶穌教我們事奉

這是團契的退修日。在安靜中,楓仔重整最近事奉中曾感覺的「掃興」;因著耶穌寶貴話語的提醒,他明白多了自己性格中的浮燥。導師早陣子的善意阻止,原來是耶穌透過屬靈的前輩,按其寶貴的經驗,給年少輕狂的他,在屬靈生命和事奉上的美好提醒。

 

「這百姓用咀唇尊敬我,他們的心卻遠離我。.....他們拜我也是枉然。」(7:7,引用以賽亞書的話)

「你們不是說『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』嗎?我告訴你們,舉目向田觀看,莊稼熟了,可以收割了。」(4:35)

「我的時機還沒有到。你們的時機卻隨時都有。」(7:6,參約2:4)

 

楓仔還記得剛升上中五,興高采烈的跟導師說:「我終於符合參加敬拜隊的資格了!」幾年來努力學結他和不同的樂器,每次參與敬拜時他總是趨之若騖,加入敬拜隊成為樂手。此際最後的條件 –年齡 – 也符合了,導師卻說未是適當時機。他為此曾經十分不快,甚至對該導師不瞅不睬。

 

「究竟自己對主的心是怎樣的?」透過經文,楓仔想起主耶穌嚴嚴責備那些用咀唇敬拜,心卻遠離主的人;也記起舊約之初  該隱為了自己的祭不蒙悅納,弟弟的反蒙悅納,一怒之下竟然殺了弟弟亞伯。人看重事奉重於上帝,他已經不是事奉神,而是以事奉為他的偶像了。更甚的是,導師善意提醒,他居然為此惱怒了好一段日子;為此,他深感漸愧。

 

「何時才是最佳時機?」主耶穌一方面說:「不用等。」但同時祂亦會說:「時候未到。」原來主耶穌是在乎上帝的時候,而非祂自己的。有位牧者為主耶穌的事奉觀,寫下了這段註腳:

 

「作為事奉神的人,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計劃,然而真正繪畫藍圖的,是神。祂是工作的規劃者,並將所需的資源、恩賜、負擔和能力都安排好。每一個事奉祂的人,都是祂計劃的一部份,都該向神開放自己,讓祂告訴你在祂的計劃中,該如何放自己的位置,也讓祂的時機臨到你的身上。工作的計劃和時間表,皆從上帝而來,我們要將自己放在上帝的計劃裡,配合祂的時間,而非要求祂去配合我們的願望,去依照我們自己的時間表行事。

 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教會一年一度的「敬拜盛會」,每個團契都會組隊參加,楓仔所屬的中學生團契自然不例外。導師委派他為隊長,給年輕的團友練習時一些指導;當然,還有的是生命的榜樣和示範。今次除了楓仔是中五,其餘的幾位團友都是初中的團友,最少的一位更只是中二。這個年代的少年人從小就有學習樂器的機會,以鋼琴為例,一個中三的同學,往往已考獲七級甚至八級的程度。不過「夾Band」,最重要還是放下「自己」,特別是接納團員彼此程度的差異。能夠謙卑的,才是真正的「高手」。

在團契聽得多:「各人看人比自己強」、「不要單顧自己的事」、「愛是恆久忍耐」,憑信踐行,方見真章。每次練習之後,楓仔都會想起導師曾教導他,事奉的核心不在於我們做出來有多好,而是我們是否「無論做甚麼,都要從心裡做,像是為主做的。」 楓仔感恩自己不負導師所託,幫助團員在練習過程中,化解了許多因彼此差異引來的衝突。

「點解你跟極都跟唔到個beat?」 團員A音樂造詣無疑是高,但對夾Band和事奉的種種,他仍是幼嫩。

「唔係大家跟唔到,而係你彈的節奏太複雜。無錯你係勁,但都要兼顧一下大家的程度呢!」敬拜隊員阿Man也獲邀前來協助這群年輕的團員。作為鼓手,職責就是維持整隊Band有共同的節奏;因此,他也最能明白個中的難度。

楓仔記得前兩年參與「敬拜盛會」時,也像這些初中的團友,看重成果過於敬拜的心,覺得自己懂多一兩樣樂器,就自以為了不起。導師正是觀察到他有這方面的欠缺,不怕潑冷水,請他先用至少半年時間操練靈命和謙卑的心,才考慮加入敬拜隊。

「其實阿Man講得很對。大家都想我們夾出來的效果更加理想,音樂編排可以更豐富等。不過由於大家的程度有差異,我們必須有所取捨。音樂質素是重要,但我們能否透過音樂表達對神的敬拜,卻是我們更加要關心的,這也是『敬拜盛會』的主要目的。教會希望我們不同團契,彼此分享、交流,因此我們必須與自己的團員合一,也要與其他的團契合一。」楓仔以大哥哥的身份勉勵身邊的團友,他更分享了自己以往不成熟的想法和表現,盼望在往後的練習,大家一方面更加盡力,另一方面也更能明白事奉的真義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「敬拜盛會」順利完成。教會對楓仔這群年輕團友的投入和參與,大表讚賞。一個月後,楓仔再次約定耶穌有退修的時間。自從中五上學期團契那次深刻的退修之後,楓仔開始定期主動約耶穌一同退修。起初他總是圍繞同一個問題:「何時是我加入敬拜隊的良機?」最近,他已經明白更重要的問題是:「我應該怎樣去事奉?」和「我的屬靈生命要如何被建立?」

「舊約聖經記載了一些『偉大』的人物,他們都不是『完美』的人。例如亞伯拉罕是勇敢的蒙召者、信心之父,連獻上兒子都不猶豫,卻在人性的軟弱下,與使女生了以實瑪利;摩西是何等偉大的領袖,卻在緊要關頭動了怒氣,進不了迦南;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,卻在兩性關係上令人大失所望;以利亞是大能的先知,卻幾乎『晚節不保』。」

「雖然如此,他們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,就是『敬畏神』。例如大衛雖然跌倒,但當神透過先知責備他,他一清醒過來,就立即在神面前悔改,並且願意承擔後果,不敢逃避。」

「記得我曾跟你講過,『分錢給僕人』的比喻嗎?」耶穌問。

「是啊,那得五千銀子、二千銀子和一千銀子的。銀子比喻我們所有的資源和恩賜。頭兩個人善用了他們所有的,都賺得他本身擁有的雙倍。」楓仔想起那得一千銀子的,是否因為自己恩賜太小而感到自卑,結果一事無成呢?他覺得自己是有恩賜的,只等待耶穌指教他合適的時機,好好發揮。

「在分錢給僕人的比喻中,五千銀子也好,二千銀子也好,他們得到主人的肯定是一樣的。主人在乎的是『良善與忠心』,而非『恩賜與能力』。我們不應找藉口,就我只有一千銀子,就不去為主作工。也不要以為自己銀子多,就看不起他人。事實上,只有神知道我們是有多少銀子,我們不應為自己標價,更不應為別人標價,彼此比較。『多給誰,就給誰多要』是神的要求,我們必須先有『敬畏神』的態度,有了正確的態度,能力自然會流露。」

耶穌的話正解決了楓仔心中的問題。導師一方面看出楓仔對敬拜隊事奉太趨之若騖,惟恐他放錯焦點,而勸他先等半年;而當他受到攔阻,那心情的煩燥更顯出他的屬靈生命還待琢磨。另一方面,他在團契中本身是組長,正帶領著一班年輕的團友,一時間多添一樣重要的事奉,又是否合適呢?「敬拜盛會」的經驗正好讓他發揮敬拜的專長,同時幫助年輕的團友有所成長。此刻他明白要不斷追求生命的成長,調好心態,才繼續尋求未來事奉的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