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建道敬拜讚美課程講起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1)

 

參加了建道所辦的「聲.光.影」課程,一個有關崇拜中音響、燈光、影像運用的課程。原來這課程,跟辦了好幾年的「敬拜讚美證書」也有關係。

 

上第一堂,跟所有同學一同敬拜,兩班合起來接近有100人。教我欣喜的,是有很多年青人呢!真好,一群敬拜事奉人員能在外受訓。但可有想到,教會更是培訓敬拜事奉人員的最重要場所嗎?

 

講師、資源、設備,我想建道都應該比教會好。當晚的敬拜,我也十分享受。質素,真的非常高!

 

可是,教會才是我們恆常敬拜的場所。上堂敬拜時,我們可能有一隊好好的Band、好成熟的敬拜導師或主領,而教會,可能還在缺欠當中。但我們是在教會成長的。我希望這是建道,或類似「敬拜讚美課程」的目標:學員回到教會,透過所學的,去更新教會本身的崇拜生活。

 

若然如此,我想做個立論:教會必須重視崇拜更新的工作!透過彼此配搭服事,我們一同成長!

 

我想這「成長」,不只是多了人帶敬拜,成立了Band隊、或指其音樂水準提升了而已。未知有讀過「敬拜讚美課程」的朋友,你學習的目標,是否就是希望你所屬的教會的崇拜生活有所更新呢?

 

 

 

你的教會重視崇拜嗎?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2)

 

你可能覺得這樣問,實在太怪了。教會每星期都有的聚會 (不少更可能有超過一場),那有不重視之理呢?

 

其實我是應該這樣問的:「你的教會是怎樣重視崇拜的呢?」

- 會眾對崇拜有幾重視? (其實是很難量度的,不過也有些具體反映的指標:包括恆常出席、準時、專注、投入)

- 教會有投入資源去發展崇拜嗎? (包括樂器和影音設備的增添、人手的培訓、教導的安排、部門的跟進)

- 教會有專人負責崇拜的事工嗎?特別是受過神學和音樂訓練的人手?

 

可能你說,教會都幾重視崇拜啊:每年總有牧者、執事或資深弟兄姊妹,在會中指出崇拜的種種問題 (上面具體的量度標準:遲到、衣著、人數下跌等),然後提出崇拜應該有的規則。我無意說這些關注和規則是錯的。可是,背後原因有百千樣,只是提出、定下規則,真能讓崇拜有所更新嗎?

 

尤如青少年事工,崇拜事工往往也是別具爭議的。有問題出現,總就成為「眾矢之的」。然而,好像青少年導師需要專心牧養,他們因為都很熱心,就同時承擔了教會不同的事務。崇拜事奉者也一樣。我見過許多崇拜事奉者,經常要在不理想(例如嘈雜、器材不足)的環境,用短促的時間去練習。經常如此預備崇拜的話,崇拜難道不會成為因循的聚會了嗎?

 

 

 

 

崇拜是甚麼?我們豈能不重視?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3)

 

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(彼前2:9) 

 

「由此可見,教會基本上應該是一個敬拜的群體,就是一群蒙召宣揚及重演耶穌奇妙救贖之恩的群體,使榮耀歸給天上的父。」(韋柏)

 

「主日崇拜是每天崇拜生活的排練。」(Doland Hustad)

 

要討論崇拜的神學,我想要花的篇幅還要更多,況且不同宗派對崇拜都有不同的「傳統」,以上只是列出一些,我認為比較公認的看法。

 

兩位神學家:韋柏指出教會「基本上應該是一個敬拜的群體」,Doland Hustad提出敬拜不只是主日(或崇拜聚會)中的事,如保羅所講的「將身體獻上,當作活祭」是全人、每刻的獻上。「你們如此事奉(原文是敬拜)乃是理所當然的。」

 

崇拜的範疇很闊,當然不單是音樂。但音樂敬拜相關的問題卻是特別多,也是最多爭議性的。而培育一位音樂事奉者,甚至是一個同心合意的團隊,都不是短時間,或單憑個人能夠完成的。既然我們要重視崇拜,便要重視當中頗大的一環 - 詩歌敬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用母語唱出詩歌來頌讚神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4)

 

或許這是華人教會獨有的掙扎。教會崇拜、唱詩的傳統,跟宣教士建立教會的歷史,是有莫大的關係。

 

西教士來華傳道,也將詩歌的寶庫跟我們分享。幾百年前至今創作的詩歌,神學、訊息都別具份量。可惜,譯者當時並沒有考慮粵語的因素。當我們用母語 - 粵語將歌詞「夾硬」唱出來時,便弄成「哦靈個窗」(「我靈歌唱」)甚至更難聽、被非信徒非議的版本來。

 

若教會群體唱慣了某個版本 (就如剛才的例子:「祢真偉大」,或「奇異恩典」) ,除非歌詞出現很大的問題,我個人是接受的。可惜的是,近幾年至十年內有一些重新編訂的詩集,當中有些新歌(不是近年的,而是一段時間以前的作品,譯成中文),也有些是近年原創的,竟然還是不合粵語,卻夾硬要用粵語唱出來。這尤其是在一些教會學校用的,對向青少年傳福音,我認為構成了一定障礙的。

 

當然,近年還有不少激烈的討論。「恢復粵語」、「悍衛粵語」,有些是具政治色彩的。這半年我跟幾位資深填詞人(凌東成老師, 甄燕鳴老師, 朱浩廉傳道) 交流,其實我們所想的,是十分簡單:用母語來敬拜,是一件自然的事情!「啱音」是基本的要求,而歌詞所盛載的信息是否合乎神學,帶領信徒親近神(旋律的優美和配合也相當重要),同樣是我們所著緊的。

 

我有接近二十年的時間,參與「粵譯」的工作。好些感動人心的詩歌,原文是英文,或普通話的,經過「粵譯」,有助我們敬拜、親近神。同時,我也有創作粵語詩歌。如今的感動和負擔更是後者,這也與我對「崇拜更新」的理念,有莫大關係。

 

 

 

 

粵語原創詩歌,不要式微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5)

 

許多人以為我們是在「推動粵語詩歌」,其實,我們只是在「恢復母語敬拜」。若我們的母語是廣東話的話,用廣東話來敬拜,就是一件自然,甚至理所當然的事了。

 

記得初信主時,我也好喜歡一些英文詩歌。Praise專輯,以至後來聽到Amy Grant, Kelly Williard, Lenny Leblanc, Michael Card, Don Moen, Paul Baloche的作品,都教我十分驚喜。踏進全職事奉前後,一些普通話詩歌:讚美之泉、約書亞樂團的作品,也曾令我心激盪。但同時卻有種莫名的負擔,就是想將這些感動人心的作品,譯成廣東話歌詞。回頭想,這是母語敬拜的自然渴望!

 

粵語詩歌給我的感動,是一種由心而發出的震撼。還記得在佳音使團的「人生曲」專輯(約1987年),當中凌東成老師譯詞的「我已找得盼望」,是初信、經歷救恩喜樂的我,上學途中哼唱的讚歌。因我從未聽到原版的詩歌,好後期我才知是譯作來的。正是這樣「原汁原味」的第一手經歷,讓我更有負擔推動粵語原創詩歌。

 

或者有人認為,粵語詩歌(甚至流行歌)的盛行時期已過去了,又或為宣教或市場的需要,而要考慮放棄。但若粵語是我們母語的話,我們便有權用粵語來敬拜、唱詩歌頌神。為此原因,教會也責無旁貸,要推動粵語詩歌。

 

 

 

教會要推動粵語詩歌嗎?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6)

 

為何我,甚至教會要推動粵語詩歌呢?理由很簡單:若粵語是我們的母語,用母語敬拜是理所當然;詩歌的內容和信息是直接影響我們崇拜的話,我們便不得不留意粵語詩歌的發展和選用了。

 

你可以說:這不是基督教音樂機構,或創作人的責任嗎?當近月收到ACM (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)發出緊急經濟呼籲,又知悉越來越多音樂人不能維持全職事奉,甚至粵語詩歌創作已漸漸變得「市場主導」時,教會豈能視而不見?有資深的填詞人曾直接鼓勵我,希望有更多傳道人,能為詩歌的內容定位和幫忙審核。我作為教會牧者的,豈能單埋首堂會的事務,而推卻這重責?除非,我們覺得不再需要用詩歌敬拜吧!

 

教會不是基督教音樂機構。除非我們有雄厚的實力,我們無須專門去做單一事工。但教會是「用家」,而且崇拜是每一個星期的事,且是當受重視的。這兩三年,我所事奉的教會(石蔭宣道浸信會)花了頗長的時間來討論「詩歌版權」的方案,藉此又重新檢視我們的歌譜庫、整合資料庫,以協助崇拜主席選用合適的曲目,尤其是粵語詩歌。至於我,也承擔了帶領崇拜的職份,現在一年有六次,編排崇拜、選曲、跟敬拜隊配搭和練習,跟事奉者一同摸索,一同成長。我也嘗試整合一些Live Worship或個別Demo的錄影,讓堂會的其他主席、甚至不同堂會的肢體有所參照。事實上,這都不過是多行一步而已。

 

 

 

 

要選用粵語詩歌,有甚麼難處?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7)

 

我們知道崇拜必須要更新,詩歌敬拜是重要一環。母語敬拜既是理所當然,教會便有份於推動粵語詩歌。前文分享過一些自己作為牧者,在有限資源下所做的,只是盡點力,卻點點滴滴,匯聚一些成果來。

 

只是想選用粵語詩歌,我們還面對一些難處。除了近年有一些貶抑粵語的聲音(部份可能有政治因素。由於已有不少學者或專家回應,只要大家留意,這方面可能不用太擔心),我想較主要仍是資源問題。尤其我們繼續以「市場主導」的方式去推動粵語詩歌的話,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差。

 

甚麼是「市場主導」?即是只按弟兄姊妹的喜好、詩歌受歡迎的程度去創作、製作。這可能出現一個現象:我們會重視詩歌是否動聽,過於它的內容。另一可能性是為求叫好叫座,只由一群專人去做,長遠窒息了創作的空間和多元性。

 

我承認現代詩歌除了歌詞內容,演繹也相當重要。其中編曲、錄音、混音,甚至影像(上載youtube)都要更講究。但切莫忽略歌詞本身承載的訊息和神學,以及其語文技巧。既然需要多人協作,「配搭服事」便十分要緊了。個別堂會如能更多支持粵語詩歌,堂會之間願意資源共享的話,就太好了。

 

 

 

請鼓勵粵語原創詩歌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8)

 

「恢復母語(粵語)敬拜」可循翻譯詩歌入手。資源不足下,粵譯詩歌甚至是更快捷的方法,因為旋律、概念、編曲甚至口碑都有了。眼見在香港做音樂是那樣艱難,是否應該「捨難取易」呢?

 

我不否定粵譯詩歌的價值。在我自己的作品集中,粵譯的也比原創的多。但我仍然懇請大家要鼓勵粵語原創詩歌,教會請更多選用粵語原創的詩歌!

 

我的原因是:

1) 作忠心管家,為神創作:事奉,才會成長。若我們相信神會賜下創作的靈感,我們不鼓勵、不運用的話,最終便會失掉。「不鼓勵」簡接也是「市場主導」,重效率或成效,這不是敬拜的真義。

2)敬拜的真義,由心而發:我相信「粵譯」的工作,也是由心及發的敬拜。只是在多數情況,這都是「二手」的經歷。粵譯者也可以問自己,我們是否覺得本地原創不及這些作品優秀,而放棄去做呢?我們的敬拜是追求甚麼呢?

3)集中資源,推陳出新:大半年前我有個立願,暫停粵譯的工作,集中推動原創詩歌。奇妙地,立願之後神讓我跟幾位創作人有合作的機會,當中特別有一些跟我一同是幼嫩的,彼此扶助,譜出新作品來。同時,我們建立了一隊Band,去演繹這些詩歌,藉此推廣。這些都是我們第一手和第一身的經歷,充滿神的感動。相信這感動延續下去,會帶來連鎖反應,讓粵語原創詩歌,推陳出新的!

 

 

 

 

藉推動粵語詩歌,培育崇拜事奉人員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9)

 

「恢復母語(粵語)敬拜」未必代表排拒普通話、外語詩歌或用慣常方式唱出的傳統詩歌。(當然一個崇拜當中有不同語言貫穿,是否好事呢?可容後討論) 沒有「足夠」的粵語詩歌選擇,甚至用母語敬拜的權利被剝奪了,才是我比較關注的。

 

而本文最想表達的,是粵語詩歌的欠缺,對培育崇拜事奉人員的影響。敬拜不能由「市場主導」!縱然資源不足,我們仍然相信主的供應,要創作和製作更多可用性高、觸動人,同時有深度的粵語詩歌 (就此文而言,特別指敬拜詩歌)。

 

用甚麼樣的詩歌敬拜,會培育出怎樣的敬拜人!幫助我們「投入」敬拜,動聽的旋律,是值得欣賞的。但也要當心流於表面,重重覆覆,太多「個人感受」而將焦點偏離了我們所當敬拜的。歌詞有深度、讓人反省且能引導人倚靠神和回轉的詩歌,更加寶貴。

 

音樂如何配搭,也能培育敬拜者。團隊成員要有謙卑的心、學習聆聽,有愛,樂聲才不會只像「鳴鑼嚮鈸」。然而有時「鳴鑼嚮鈸」,也是源於教會沒有足夠資源投放在場地和器材呢!讓崇拜事奉人員活出敬拜生活的見證,神的供應必然會臨到。跨越難關所琢磨的生命,深信亦是敬拜生活的展現呢!

 

 

 

 

 

自由選用詩歌,匯集資源的平台

配搭服事. 崇拜更新(10)

 

好不容易寫到分享的最後一篇了!謝謝你的細心閱讀,跟我一同反思「粵語原創詩歌」與崇拜(和崇拜事奉人員)更新的關係。以下是我想強調的一些重點:

 

1) 教會必定是重視崇拜的。然而我們是如何重視崇拜的呢?有沒有投入資源(物力,更是人力)呢?

2) 崇拜的範疇固然很闊,但音樂敬拜相關的問題卻是特別多。因著不同因素,以粵語詩歌(我們大多數人的母語)來敬拜,本是理所當然,卻似是漸漸式微。

3) 教會作為「用家」,不能推卻推動粵語詩歌的責任。最基本是鼓勵我們在崇拜選用粵語詩歌。粵語詩歌的創作不能按「市場主導」- 即弟兄姊妹的喜好、詩歌是否受歡迎。

4)粵譯詩歌是可行的途徑,但請勿「捨難取易」。我希望投放更多資源於詩歌原創,更盼望藉此培育崇拜事奉人員 - 第一身經歷的原創詩歌,製作是由無都有,就是敬拜者倚靠主而結出的果子!

 

2017年底開始,我與一群同路人一同建立「自由選用詩歌」曲目。創作團隊中有新的、也有經驗豐富的;有牧者和傳道人,互相切磋,讓作品能用於崇拜當中,且是具質素的。參與夾歌的成員,嘗試編曲和演繹,錄下一些可供參考的demo。

 

「自由選用詩歌」的作者都願意提供完整歌譜和demo,讓教會可以隨時選用。目標是便利廣傳和分享,讓更多人認識和選用。

 

我期待未來這平台,可讓更多肢體參與,例如繼續鼓勵創作人一同合作去創作、私下幫忙做電腦編曲、錄製cover,也在教會選用粵語詩歌,當然不單是自己有份創作的曲目,也包括更多值得推介的作品。推介的時候,也提供購買/下載歌譜的渠道,和申請選用的方法。

 

2018年初,透過試辦夾歌聚會,招聚了好些弟兄姊妹來觀摩和參與。及後,「讓我高飛」團隊也形成了。幾年來有不少朋友查詢有關「自由選用詩歌」、2020年中我們更製作了第一本的歌書。期望教會有更多崇拜合用的作品,讓教會敬拜隊一同成長,敬拜事工得以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