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教會增加人氣

佈道大計 之一


2015年計劃於主日崇拜安排一系列的講道,和三月份成人主日學,講有關「耶穌的門徒」。大使命的重心是「使人作主的門徒」,建立門徒,也是影響我甚深的一本書:《佈道大計》(高爾文著,亞洲歸主協會翻譯並出版,1996年第七版)一開始便強調的:「祂關心的,不是向群眾傳福音的方法,而是群眾願意追隨的人。」(頁7)


十六年的牧會生涯,服事青少年,跌跌碰碰,「門徒訓練」卻從沒離開我事奉的核心。感謝主,流失的人有許多,但願意追隨主,委身作門徒的也不少;年代易轉,牽引年輕生命的事情,越來越多,但我從「八十後」、「九十後」,至現在牧養的「二千後」,我仍然看到許多閃亮的眼睛,默默地、單純的在回應主的呼召:「主,我願意跟從祢。」


因此,我會從「門訓」的角度,去開始這新一系列的網誌。這些故事、這些片段,你或許會在之前《回到呼召之處》或其他篇章看過。


就讓我先從「群眾」開始講起。


現在的教會模式真與初期教會大相徑庭。弟兄姊妹多數集中在星期六、日才回來,平時教會十分冷清,除了有平日給長者的小組,或週間人數零落的祈禱會或訓練外,只有牧者經常留守於此。事奉這麼多年,有不少弟兄姊妹疑惑的問我:「咦,原來你平日會返來的嗎?」或「平日傳道人是做甚麼的呢?」


我決意由第一個工場,轉至校園事奉,是希望平日多接觸人。不過,雖然四周是學生,教會辦公室依然是冷冷清清。如果同工不是特意要走出去,我們還是可以選擇「閉關」,星期六、日才出來接觸人群。


那些年在安柱籌辦週間的午飯栽培或門訓,以及現在平日晚上辦樂器班,都是我希望為教會增加人氣。善用地方是一方面,能與大家多些「生活上」的接觸,更是重點。雖然未能好像初期教會一樣,一起生活、凡物公用,但能夠製造更多相處的空間,乃是我開展「門訓」工作的起步點。

耶穌的「佈道大計」,就是「門徒訓練」!

以上的圖表,是我在三個主要的工場,牧養青少年的概況。三所教會的福音對象都是初中生,因此列出的導師和人手數目,也是計算了初中生的導師,並只列出「團契導師」的人數。

群眾與小眾

佈道大計 之二


上文提到那些年在安柱的「午飯栽培」、「門訓」,現在平日晚上的「樂器班」,都是我希望為教會增加人氣,讓大家多些「生活上」的接觸,為大家製造更多相處的空間。我說,這是訓練門徒的一個起步點。


《佈道大計》一書用了八章,來描述耶穌的「佈道大計」,乃是祂透過訓練門徒,才完成大使命的策略和八個原則。


第一章:「揀選門徒」- 「主耶穌的第一步就是召喚幾個人跟隨祂,這說明了祂佈道策略的方向。」(頁7) 作者歸納了主揀選門徒的原則後,這樣勸勉教會的領袖:「牧師的首要任務和佈道者最需要關心的,就是如何在開始的時候打好恆久而有效的群眾佈道的根基,付出時間和精神,集中栽培教會中的幾個人,同時不失去傳福音的熱忱。」(頁14)


我領略和體會「群眾」和「小眾」的微妙和互動的關係。先有「群眾」,才有「小眾」,然後「小眾」受訓練,再去接觸更多的「群眾」。


以過往的「午飯栽培」和「門訓」為例。「午飯栽培」是在校園處境增加人氣的方式,然後氣氛建立了,必須入信仰的正題,正常人數會減少,但在當中會凝聚到一班真正願意追求信仰的人,我便為他們安排「門訓」,再鼓勵他們進入人群當中。就是按照這個策略,學生漸漸成長,也承接了向中一新生傳福音,甚至栽培他們的使命。


現在許多青少年團契都符合「小眾」的條件,可是也缺少了接觸「群眾」的機會,致使不單不能成為門徒群體,更有機會最後萎縮、終結。作為傳道者,我們的重責是動員「小眾」進入「群眾」,同時母忘從「群眾」中建立「小眾」,成為穩固的門徒小組。



栽培與青少年成長

佈道大計 之三


「先有『群眾』,才有『小眾』,然後『小眾』受訓練,再去接觸更多的『群眾』」。這或許不是甚麼新鮮的概念,而方法也有好多種。我過往所做的,不一定能夠放諸於四海。沒有在其中跟我刻苦經營的,更可能嗤之以鼻,我都不過是因應當時的時機,本著對大使命的堅持,一面工作、一面探究。


在安柱已經辦了十年的「中一迎新」,我參加了其中九屆。教會想趁中一生開學前的暑假,向他們佈道,也邀請他們返團契,往往在初期十分成功,接近四分之一級的同學湧入團契,可是熱潮也隨他們面對開學課業逐漸忙碌、面對考試等而褪減。我視平日跟進他們為黃金的機會,尤其我到任初期,教會團契導師比例根本不足以個別跟進他們,駐校的傳道的角色便尤其重要。


在為他們安排「午飯栽培」,是我選擇接觸「群眾」的方法。原因有三:1)對已在「中一迎新」信主的同學,以及一所有濃烈氣氛的基督教中學,同學對信仰追求的心都很不錯  2)我希望在狹小的辦公室空間,有效地同時接觸一批對教會有興趣,只是短期內因為客觀因素,未能出席團契的同學,不只是為方便,也讓他們認清楚那是教會辦的活動(註:在宗教氣氛濃厚的學校,還有很多由不同宗教老師辦的精彩活動,五花八門),而最關鍵的原因,是我想在下面分享的:是我看這可以成為一個「系統」,實踐上述的理念:先有「群眾」,才有「小眾」,然後「小眾」受訓練,再去接觸更多的「群眾」。


因為當我按步就班跟他們分享信仰,我預計「群眾」會漸漸散去,留下的都是比較願意追求信仰的「小眾」,而這,正好跟耶穌招聚門徒的方法相似。而我的目標就是,好好培訓這些「小眾」成為門徒,再去接觸群眾。


上學年是我任內最後一次推動栽培的工作,我跟一眾栽培員製作了「十年樹人」的記念集,來數算接近十年來,薪火相傳的故事。這批栽培員,也是我的門訓學生,是起初願意留下的「群眾」,漸漸被培育,由接受栽培、完成栽培、擔任栽培的助手,最後成為幾近獨當一面的栽培員。他們的信仰比起導師未算成熟,但在導師未能接觸一大批初信同學的時候,這批栽培員就成為了他們的「靈兄靈姐」,也在他們參與事奉的過程,得到培訓,而幫助到他們投入教會的生活。


十年樹人: http://youtu.be/HB_zIypud_Q   (2014創作)


在小堂會推動初中栽培工作
佈道大計 之四

由駐校的禾場,我又回歸小堂會、家庭式的青少年工作模式。栽培工作於我而言,是門徒訓練的起步點,也是我接手負責初中團契之後,覺得是重中之重,加緊留意的。

石蔭堂導師足夠、有心,初中的團友多數是弟兄姊妹的子弟,有部份能出席星期六的團契,其他只會出席主日崇拜時,為他們預備的「主日學」,人數加起來接近有20人。這批團友當中只有一位在去年完成了栽培,是時候大規模在今年推動有關工作了。

連同我,導師共有七人。經過開會,我們擬定了七位對象,是我們認為在現階段已準備好接受栽培的,目標是一對一,比例剛剛好。在約他們接受栽培的時候,一位之前不願意接受栽培的初中生,熱切的表示要一同參與,又有家長問何時會為其子女安排栽培......看來,我們已達到一點「群體效應」。

尤如過往在安柱的經驗,我希望「栽培」一事,能成為少年群體中,覺得是必須又熱切要去做的。凡能牽動整體氣氛的,其延續性都比較強。

另外,因為新一年開始,我和同工要擬定團契內的「查經」主題。我便倡議與「團契外」的栽培相配合,將本年查經分為「非栽培組」和「栽培組」,前者關注慕道團友的需要,後者配合栽培,讓他們有機會彼此討論、激勵、實踐在栽培中所學。這個概念,是引入少許「門訓」的元素,我所用的材料,也是以往為完成「初信成長八課」後,所編擬的「進深課程」,試了第一次,效果良好。

未來可以沿用的方法包括:團友一同上第八課(或個別上第八課後,再在團契時一起做)、設立栽培畢業典禮、將來安排成熟的團友擔任新一期栽培的helper。跟導師商討後,將在本年逐步介紹、試行和推動。

「初中主日天地」的初探
佈道大計 之五

教會設立週六的青少年團契,也有青少年崇拜。可是不少的初中生只能出席主日的聚會,他們會隨父母返崇拜,他們自小參加兒童主日學,升中後教會便為他們安排「初中班」主日學。

許多堂會如我們都面對相似的處境,統稱為「信二代」牧養的需要。安排兩批導師去牧養他們,甚至成立兩個團契,非常容易出現資源上的重疊及耗費,且主日時間趕促,如果青少年團契安排在主日進行,在牧養青少年以及導師兩方面,都有其不太理想之處。

我想透過短期的措施,補青少年只返主日、不返團契的牧養需要;另一方面,讓牧者成為橋樑、領航者,跟進青少年的成長,針對的需要,有信仰、團契、事奉三方面,探索安排「初中主日天地」。

在信仰需要方面,初中團契導師同時也會為他們安排栽培。現時八位接受栽培的少年人,栽培的時間,其中四位安排在週六團契後,另外四位便是安排在主日學之後。

在團契需要方面,委託了部份導師安排康樂活動給他們,讓沒有安排栽培的時候,他們可以有交誼、彼此認識的機會。我也開始有部份週次負責他們的主日學,除了教導的元素,我也希望在上課時引入相關的元素。往後的學生營、暑期活動,也是建立彼此團契的契機。

我也開設了樂器班,一方面也是為團契的需要,另一方面也裝備他們事奉,例如去年聖誕報佳音,或將來於兒童主日學擔任司樂,或其他事奉機會。
更新「初中主日學」內容與形式
佈道大計 之六

「初中主日天地」的設立,希望為只能返主日,未能返星期六團契的初中生,補足一些「團契」或其他的因素。與主日崇拜同時間進行的「初中主日學」,必須有所更新。畢竟,主日學之後的節目,只是甜點;主日學,才是主菜。

在上一季,我已有兩次機會前往該班任教,今天是第三次。開場白,打算收集一下他們的反應,我問:「呂sir教的時候,與其他老師教的,有甚麼不同呢?」他們說:「冇咁悶」、「有活動」、「直接關注我們個人的生命」等。

我沒有詳細瞭解其他課堂的情況,我卻是好認定每位老師的用心。同學對我的課有此反應,我一方面都覺得是他們「俾面」,另一方面我也的確有為初中生的需要,度身訂做。表達意見之後,我鼓勵他們:也請留意每位老師教學的「特點」,每一次返到教會,當日要學的甚麼?是我希望他們在成長路上,要不斷留心的。

我想起耶穌問門徒:「人們說我是誰?」祂不想門徒人云亦云,信仰必須一手,每次受教不要被動接收。我們作老師、作傳道的,未敢與教導的主相提並論,但我的確是想,要明白初中生的信仰需要,彼此配搭,好好培育他們。

我大概預計其他老師都很努力跟他們讀聖經、講解。於是我準備我的課時,並不著意用全部時間,都來跟他們查經(我有很多場合,例如在青崇、主日的講道,可跟他們查經)。我想他們參加團契的經驗很少,就更著意要加插一些活動,並且每次的課題都要針對他們的信仰實踐,這都是「信二代」容易忽略的「知行合一」。另外,我希望他們彼此認識和學習守望,這些也是團契本來就要訓練他們的。

初中主日學有個限制:時間短促、地方又細、老師要輪替,這三點都是要好好牧養少年人所缺乏。但加些創意,即使只是預備一些小禮物,都會令整個課堂生色不少。而另外,能夠把握多一點時間和他們相處,也會增強課堂的效果,因為關係,總是影響他們的接收程度。

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些「點子」。不要以為傳道人才能做得到,因為神學院根本沒有教這些,這許多,都是我過往去多年接觸少年人,累積回來的經驗寶庫。


貫徹信念,造就門徒!

總結兩間不同教會,雖然特性好不一樣,造就門徒的方向卻是一致的!

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- 學習順服
佈道大計 之七

「手扶著犁向後看的,不配進神的國。」

佈道大計 - 第三個原則:絕對順服。1)忠心順命:主不要求門徒聰穎過人,但要他們忠心順服。2) 計算代價:跟隨耶穌起先看來容易(例:五餅二魚),要求嚴格卻非人人能夠接受(參看約6:60-70)。3) 愛的明證:「你們若愛我,就必遵守我的命令。」(約14:15)

這原則正好與《初信成長八課》最後一課 - 「完全順服」一致,約14:15也是該課的金句。以往我都會聚集一眾初信者,一起上第八課,而過程中我會跟他們一起「做十字架」,意思是用一首歌的時間(近幾年的選曲:十架犧牲的愛),將雙手水平舉起,模擬跟耶穌一起釘十字架。在過程中我勉勵同學感受耶穌對我們的愛,也體會跟隨耶穌要付的代價。感動我的是,許多同學,特別是那群栽培員,他們每一次帶著初信者這樣做(親身示範),信心就越堅定。因為,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,學習順服,靈命成長!

正如上文提起,我與幾位以利亞團的導師,著意訓練職員,訂立團契最基本的流程和規章,也是希望他們學習順服,隨之成長。要成為領袖,必須先學習跟從領袖。我們都不是耶穌,團友順服的對象是主,不是我們。可是,我也會對我們發出的命令有疑惑的團友說,主是透過我們,要求團友順服。至少,我們都知道許多章則(就如背誦團訓、唱團歌),是人的傳統,但也是對我們好的;而其他,如愛人、準時返聚會、勤到,都可以從主的教導中找到根據。

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。先學習不問緣由、順服行頭,再經過靈活思考、隨時代創新。結果是生命中多了一份謙柔、創意中少一份自我中心。